第八百九十三章 帝王之相

到了正德二十一年以後,朝廷多了好些個花錢的地方。

首先是三十萬人的大移民,隨後就是東征日本,緊接著又命馬榮率領三萬騎兵北進。

移民的開銷來自追繳的官銀走私的臟銀,這還好。但東征日本則是戶部花出去的實實在在的存銀,十萬人的出征,少說都要八百萬兩白銀。

但朱厚照還是做了這個選擇,因為日本的銀山不容有失。

一下子多出好幾樣大事,哪怕是積攢了二十年的國力,朱厚照也得關心關心國內民生和經濟。

白銀他是不擔心的,重要的是糧食等各類物資,

所以他近來不斷下旨要各地官府再查預備倉存糧,他還下令裕親王載壦去查看京通倉的儲糧情形。

但這個年頭,只要有糧食能喂飽老百姓,那基本不會有太大的亂子。

而借著三皇子載垚要攻滅呂宋國的奏疏,朝廷上下也開始了關於對外戰略的大討論。

景旸帶回來的地球儀擺在中央,大小臣工各抒己見。

不過朱厚照卻被那‘缺失的澳洲’給帶偏了心思。

“皇上?皇上?”

尤址輕喚了兩句,才叫他還魂。

“喔,”朱厚照看了一眼面帶疑惑的臣子們,咳嗽了一聲掩飾著說:“議得怎樣了?”

張璁上前,總結說:“皇上,臣以為呂宋國滅之無用,一來太祖皇帝當年定過不征之國的祖訓,二來眼下明約剛剛簽訂,朝廷便用兵平滅南洋一國,這是得了芝麻,丟了西瓜。第三,呂宋國對於大明的南洋戰略並不形成阻礙,上國之令一樣能在呂宋推行,為何要善動兵戈,引起其余諸國恐慌?以上三個理由,還請皇上三思。”

顧人儀和王廷相上前,“臣等附議。”

“陛下,”嚴嵩拱手站了出來,“臣有異議。”

“說。”

嚴嵩擲地有聲的說:“臣以為,呂宋國,當滅!”

此話一出,頓時引來暴脾氣的顧人儀痛罵,“嚴閣老!此時執行《明約》的大局更為重要,怎麽能為了一個偏僻小島而壞了我天朝的聖德?”

“顧閣老沒有做過外務,自然是不明白的。但下官與諸多國家接觸,敢說對待屬國猶如掌控下屬。自古以來,可有只示恩不示威的主公?下官敢擔保,等三殿下和成國公抓住呂宋國王的那一日,不僅不會破壞《明約》大局,反而會加速促進!”

“荒謬!”王廷相也怒甩衣袖,“呂宋國王近一年來處處配合我天朝之令,雙方並無嫌隙,如此行事與強盜何異?又怎麽能得人心?不得人心一切皆為鏡花水月!”

朱厚照摸了摸鼻子,他們兩方說得都有道理,他正思索間,又聽嚴嵩說,“王閣老,呂宋國蘇萊曼二世為何如此配合?還不是我明軍一戰而定叛軍,嚇到他了!他原來又是什麽嘴臉?”

“老大,老二。”皇帝叫了一聲大皇子載垨,“你們以為呢?他們誰更有道理?”

這種情況,就很考驗決策者的能力。

甚至能看出決策者的風格。

在作為皇帝的一生中大部分情況都會是這樣,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咱老祖宗一張嘴就是厲害。

朱厚照自己都不能否定他們兩方,

載垨就更加難以抉擇,“兒臣……父皇,兒臣剛剛一直在想,張閣老等說的《明約》大局確實重要,原本是贊同的,可嚴閣老說的也有道理,兒臣正在思索,一時還未有決斷,不敢在父皇面前妄言。”

先不管朱厚照怎麽想,臣子們倒也沒那麽‘輕視’載垨。

對於大臣來說,尤其是儒家的大臣來說,有時候並不需要皇帝多麽驚才絕艷,只要誠實、聽得進去話,那就算合格了,畢竟你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麽辦,才有大臣發揮的空間。

而且這個想法,有一句先賢之話作為總結,

也就是朱厚照現在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載垨躬身作揖,不再說話。

總之皇帝也算是認可了他了。

“老二,你呢?”

裕親王開口,“兒子贊同張、顧、王三位閣老之言,為了執行《明約》的大局,也為了不使南洋諸國恐慌,種下離心離德的種子,還是不要在此時興兵為上。”

“最壞的選擇,也比不選擇要好。”朱厚照又贊賞的沖他點點頭。

弄的滿屋子的人都有些迷惑。

皇帝到底是什麽意思?偏向於哪一方啊?

“其實朕是覺得你們兩方都有道理,不管執行哪一方說的,其背後也都有站得住腳的理由。所以不管今天朕答應了誰,都是對的,也都可能是錯的。道理是嘴巴裏說出來的,正確與錯誤卻是實際做出來的。”

朱厚照轉身面向自己的兩個兒子,“今天這一課你們要記住。很多時候是非都是混雜在一起的,天底下沒有多少東西是黑白分明的,怎麽辦?哈,就是大氣一點、豪邁一點,認準了一個去做,如果做對了,那繼續下去。如果做錯了,要及時回頭改正。尤其像是治理這麽大的一個國家,就算是朕也會有偶爾失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