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產業部

顧佐站了起來,面向楊一清和王鏊,“閣老,平海伯那邊已經開始試售棉布了。”

“喔?成效如何?”

“棉布更便宜,更柔軟,當然是效果很好。正德九年首次出海,已售出二十萬兩。”顧佐看了眼顧人儀,“當然在大明和西域嘗試一下也是好事,不過棉紡織業的潛力在下以為已經是確定的了,不需再過於謹慎。所以,應該議一議在何處擴大棉花的種植,同時又該如何擴大出海的規模。”

這實際上就回到了邢觀當初的設想上來。

擴大種植、擴大出海規模,這都是說得很容易的事,實際上要想增長的速度快,就要人為的幹預。

民間並不知道海貿之中棉布也很賺錢。等他們知道,再考慮是否投資,然後真的籌建作坊、想辦法再出口,實際上要個兩三年的周期的。

但是以官府的手段來運作,則要快很多。

少府這邊馬上就可以招人開廠,棉花麽,也可以加緊從各地購買,同時還要協調船只運力。

這些事做起來順理成章,看似不難,但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聲音進行調度指揮,效率就會下降很多。

“既然如此,倒不如專門設一布商。”楊廷和出聲建議道,“政令多頭,總顯得混亂,如同糧商一樣,少府之下可再設布商,不管是什麽事都從一條路走、聽一個聲音,這樣會不會好些?”

恩,楊廷和腦子總是會清楚一些。

王鏊贊同,“這個建議不錯,理應納入章程之中。”

……

……

內閣為了棉紡織業已經商議了小半個月。

十月,皇帝吩咐侍從室專門空出一個下午的半天,隨後內閣攜領主要官員入乾清宮。

朱厚照就在這裏等著他們,他是聽說已經議出幾條不錯的做法了,所以特意來和他稟報。

見禮之後,照例賜座。

“誰來說?”朱厚照問。

這個事情顧佐逃不掉,其他人都不覺得自己有他說得好,“回陛下,臣來講。”

“好。”

到皇帝這裏應該就不像之前在內閣那樣嘰嘰喳喳了,而是有幾個比較精煉的觀點出來。

顧佐沖著眾人拱手,最後面對皇帝,“陛下,連日來,內閣各大學士先後召集臣等共議產業,力推產業之共識如今已不成問題,關鍵在於如何使其興旺。經過幾輪商議,臣等共有三點建議稟告於陛下,望陛下采納。

其一,設業部。如今吏、戶、禮等六部和少府之中,並無既有的與推動產業有關的職責,即便有,也是戶部沾一點兒,工部沾一點兒,如此混亂不堪,並不易於政令通暢。設業部以後,可專門負責產業之事,譬如引導和規範產業,專門解決產業之中的各類疑難雜症等。

其二,設布商。此為仿照糧商所設,由朝廷出本錢,購棉花、造工廠、雇織工,最終行銷海外,如此速度最快,效率最高。

其三,定商規。這個商規並非是大明自己與自己定,而是大明與外國定。以往絲綢、瓷器都是上等貴重之貨,為各國貴族所歡迎,自然不成問題,但棉布卻不一樣,它必定會對各國本身的商業產生影響,因而需要早立規矩。”

朱厚照聽了以後還是略有欣慰,十年來,這些家夥總算逐漸開竅了。不過,第三點他不是很懂。

“關於商規之說,你是否陳述的不夠具體?所謂的影響是指什麽?”

顧佐遲疑了一下,他本來以為大家都會懂的。

“臣鬥膽,陛下說過此番朝廷征日本和西北,最終的目的是要重建商路。既然如此,戰勝之後,兩國商規如何議定,這都要先前講好,免得日後再有摩擦。”

朱厚照忍住了笑意。

“好了,你不必再說了,朕準了就是。”

“陛下聖明。”

臣子們也領會到這層意思了,這就足夠了。

所謂的定商規,說的冠冕堂皇,就是要外國同意即便將來棉布的規模很大,也不能阻止。

顧佐說的很對,絲綢、瓷器不是問題,那些外國的貴族自己就喜歡,但棉布的售賣說不定會影響這些貴族自己的利益,那就難說會發生什麽了。

竟然能考慮到這一點。

也算是很不容易了。

“就是這三條嗎?其他是否還有?”

顧佐道:“陛下,這三條是臣等共同商議的,就是這三條了。”

朱厚照笑道:“很不錯了,這三條說的很簡單,不過要總結凝練出來並不容易,愛卿們都費了心了。尤其是再設一部的建議,朕覺得相當之妙,說明朕的大臣們不再局限於固有的套路,而真正的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迅速的解決當前的問題。

設立產業部是一個高招,由官府引導、官府規範、官府監督,如此一來既快速又有序,確實不錯。但當前談的是棉紡織業,產業部可不要局限於這單單的一業,其他的也要囊括進來。實際上,朕在想,大明今日歲入半靠海貿,海貿之下,各類作坊、公司越來越多,官府要想辦法對這些進行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