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君臣觀禮

正德五年以來,紅薯在大明朝走進千家萬戶。

按照最新的種植面積,全國已有超兩千萬畝,而畝均產量已經隨著種植技術越發熟練達到了25石。

雖然離現代農業每畝6000斤也就是40石的標準仍有距離,不過在沒有化肥的年代,農作物的產量上不去,這是無法跨越的自然規律。

實際上現代農業的高產很大一部分靠的就是化肥。

其實每畝25石也很不錯了,如果是按照十取一的稅比,這就是5000萬石的歲入。

當然實際上並沒有那麽多,一是因為收稅過程不可避免的存在貪墨、損耗,甚至有的時候某個區域遭災那麽還要減免;二是國家並不需要收這麽多紅薯……

紅薯的熱量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缺點。

其實朝廷並不需要多少,但該收還是要收,如果不抵稅,那民間種植的動力就會減弱。

收上來哪怕吃不了,也可以賣、可以賑災,另外,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紅薯和紅薯莖都可以喂馬,

紅薯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適量的喂馬,對馬的健康非常有益,屬於優良飼料。

所以朝廷還是會收紅薯。

當然,兩千萬畝的土地種出來的大部分的紅薯還是被民間吃掉了,老百姓沒有那麽多好日子過,尤其是西北一些幹旱區域,能有吃的,已經是很不錯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朱厚照從北京一路走來,沒有遇到那麽多的流民,紅薯是起了大作用的。

所以劉健才花力氣搞了萬畝的規模。

這是一種底氣,一旦遭遇災禍、荒年,不至於把人餓死。

朱厚照也是到了古代,才逐漸理解古人對於荒年的恐懼,因為生產力不足、運輸條件不夠,一個區域千裏旱災,上百萬的人一旦餓肚子,去哪裏找那麽多多余的糧食?又得多少馬、多少人、多少車才能運過來?

所以說劉健提議要去看,朱厚照還是很願意的。

作為皇帝他應該為地方官員實施的這種工程站台,地方也不遠,就選擇濟南府下面的歷城縣。

朱厚照答應了後天去。

今天就算了,畢竟是皇帝,在宮外臨時出行哪裏那麽容易。

而且他今天也有今天的事情要做,畢竟讓那麽多人過來了,總不是聽他絮叨這麽幾句就馬上讓人走。

實際上,在朱厚照的概念裏,他應該是聽眾,地方這些官員才是主角。

反正是出了宮了,時間富余,他便想著……那就花些時間吧。

於是他對著在場的官員說道:“兩年一次的大朝會,你們當中許多人都沒機會。這次朕既然來了山東,各府、縣的主官也都在,那麽朕就耐心些。聽一聽各位知府知縣有什麽想對朕說的。劉健,你說這些大小官員都是幹練之臣,那麽朕就隨意點了。”

“陛下當然可以。”

“好。那……還是先讓這個臨朐的關知縣說完吧。不限範圍、不限內容,也不要考慮你只是個七品官。就將你心中最想對朕這個皇帝講的,說出來。”

隨駕的大臣們都已經習慣了。

正德皇帝出招,從來都是意料之外。

就是這個關延卿自己怕是也沒想到他還有直接向皇帝進言的機會,所以他很是緊張,嘴唇哆嗦的看向劉健,“中……中丞,下官這……”

“陛下問什麽,你便答什麽。事君以誠即可,這有何難?陛下一代聖君,你不必害怕。”

朱厚照含著笑意撇了一眼劉健,這高帽子給他戴的,等下要發火也不好發火了。

“好。那陛下,小臣今日就鬥膽進言。”

“直言即可。”

砰。

關延卿磕了一個頭,隨後直起上半身並拱手,“小臣以為,陛下登基十年,國力蒸蒸日上,天下流民年年減少,尤其山東一地,更是如此。所以要說最想與陛下言的,不是田地、不是斷案,而是禮教。”

“禮教?”朱厚照有些意外。

“是。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臣觀陛下治國,富民、強軍之策,未有帝王能出陛下之右。但正如《禮記》所言,人之所以為人,而不為飛禽走獸,乃是因禮。臣……臣竊以為,陛下重物質而輕禮教,長久下去,或為之患。臣品階低微,見識淺薄,若有冒犯之處,請陛下責罰。”

“恩……”

朱厚照眺望著遠方,也是在思考了。

關延卿僅是個知縣,不過他說的好像也不能說不對。

因為他來自於一個信仰物質的年代,十年的時間,治國的各個細節肯定處處展露著他的信仰。

“你們以為如何?”皇帝問身邊人。

王炳回稟說:“臣以為此人膽大包天,狂悖妄言。陛下治國並未重物質而輕禮教。豈不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陛下讓老百姓吃飽了飯,接下來才好談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