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皇建有極

之所以這樣推進商屯,賺錢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個因素。

再者說了,哪朝哪代靠他娘的種地能賺到錢?

朱厚照畢竟也是有些見識的人,他當然懂得這個道理。

但是他還是同意了顧佐上奏的,關於以少府的資金進行商業屯墾的建議。

因為土地不耕種是個浪費,多產出一些糧食對於整個國家是好事,而且招募而來的老百姓也算有個生計。

這兩點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地方,至於那一百多萬石的糧食,說實話就是沒成本,全拿出來賣,又能賣多少錢?

另外,當朝廷掌握的糧商能夠有這麽多的糧食產出,緊急關口調動起來肯定是比從民間加稅要來的更快,也可以盡量避免刺激老百姓。

最後,政府掌握著糧食,可以對糧價有影響能力,當某個地區糧價過高,調節起來是有手段的。

基於這三種影響,他同意少府糧商擴展產業鏈條,不要只當個倒買倒賣的中間商,而要回到源頭。

同時這也是解決四川人口不夠、湖廣流民遍地以及河南等中原地區人地矛盾突出的一種手段。

而缺點就是,一旦後面貪腐不能控制,那寄生於朝廷商屯體制下的那些老百姓便要辛苦了。

這也沒辦法,一件事不可能每一面都很好。

這件事他是交予顧佐總負責,本來也考慮過或許應該讓一位閣臣總領,但後來想著這種有些新的東西還是讓年輕人來,楊一清和王鏊多多少少帶一點老古板和老套路。

至於大同,以現有的衛所兵為乙級衛,以招募兵為甲級衛,以兩種方式結合的辦法,實現將大同進一步打造為軍事重鎮的設想。

朱厚照和朝臣商量了一番之後,決定以這樣的辦法來回復王守仁。

至於那些因為陽奉陰違被抓起來的人……

皇帝一邊寫著朱批一邊對大臣說:“說來也巧,前些日子,靖虜伯也向朕上了一道奏疏,請示那些抗命之人如何處置。朕覺得可以統一回復他們兩位:朕明白他們慮及所抓之人有千戶甚至有指揮使,這些人都是品級不小的朝廷命官,要是不上奏就先斬了,總是不太好。

但他們兩位都是總督職,靖虜伯掛兵部尚書銜,王守仁掛兵部侍郎銜,朕也都賜予了他們王命旗牌,本就有先斬後奏之權。清理軍屯又是朕強調再三的國策,陽奉陰違、不遵聖令,等同兵敗棄城,有何理由不斬?”

天子這樣講話,大臣們都是以往從未聽過的。

他們只曉得,天子會告誡大臣要慎用手中權力,沒想到還有覺得他們的動作尺度仍然不夠的。

實際上,朱厚照也真是溫和派,

按照道理來說,只要侵占的土地,交不交都該殺,憑什麽你認了錯,過去的違法事實就不追究了?

法理是這樣。

只不過他為了更便於推動軍屯的清理,所以後退了一步。

但這一步也是最後一步,如果給了活路還不走,找死怪誰?

朱批的最後一字落下,本來想畫句號的,結果想來想去還是多加一句給王守仁:上述等人既已明確是藏匿土地、躲避清屯之罪,為何還要上奏?大同軍屯清理緩慢,來往公文是不是又會拖延一月?爾身懷王命旗牌,應敢於決斷,何以優柔至此?今後再奏,朕要聽聞清屯進展。

寫完之後,他自己又看了一遍,接著覺得語氣不夠重,下意識的對王守仁溫柔了,所以再寫八字:切記切記,不得有誤!

“尤址。”

“陛下。”

“這道疏朕批好了。事情急,不要再走流程了,直接讓人快馬遞給王守仁。”

“是。”

而後朱厚照又和眾臣子議了一下宣府的情況,宣府總兵楊興推動屯田清理倒是得力,如今各衛所的土地丈量均已接近尾聲,這倒是出乎他們意料。

由此也可見到楊興對宣府掌控力度之強。

而王鏊、楊一清、齊承遂自然也都說了他們的顧慮。

不過朱厚照還是有些固執,“朕不顧各種反對之聲,堅決要清理軍屯田地,如今終於有個總兵能夠做得好,朝廷卻又開始擔心,這是不是不夠君子而顯得小人呢?”

楊一清心說,陛下是擔心這一點,而不是真正對楊興放心嗎?

“陛下不必有此顧慮,老臣幾人的意思還是要對楊興進行褒獎,甚至加官進爵。”

“加官進爵……明升暗降?”朱厚照輕輕笑了起來,“哪個不是聰明人?哪個看不出來?朝廷出了個人才,咱們就用高高的榮譽把他掛起來,讓他在不到五十的年紀就頤養天年?不夠聰明。”

不夠聰明?

大臣都聽得懂。是這種處理方式不聰明,但並不是說不該按照這個意思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