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吳寬的劫

隨著內侍一聲聲傳唱,文華殿殿門大開,各官徐徐北行,由兩門進殿。

進了殿就會發現,殿中設一四爪龍屏,正面朝南。屏前就是朱厚照坐的地方,他人正看著一幫官員低著頭有序走進。

在他兩側,各立一只鍍金銅鶴,東西相向,鶴口裏銜著蠟燭般粗細的龍涎香,為外邦所貢。在太子進殿之前,這香已經燃了半個時辰,現在是輕煙裊裊,芬芳陣陣。

在朱厚照的前方設有書案,再前方兩側各有講案。

司禮監的官員會將要用的書籍先期放好,按規矩,“四書”置東側,經史子集置西側。講官撰寫好的講章,也是放在裏面的。

這不是說官員偷懶,先寫好,照著讀。

而是朝廷有規定,給皇太子講什麽東西先要定好,送呈皇帝和內閣預覽。否則誰知道你們會給太子講什麽東西?

為了預防這一點,東宮在講讀畢,召見官員的時候,要麽一起召見,要麽都不召見。不允許‘獨對’,這就是楊廷和最早所犯的忌諱。

獨對容易有‘幸臣’,哪怕你不教太子一些歪門邪道,那也不行。因為太子如果常召某一個人,那就說明太子偏愛他,這以後就是他說的話太子才肯聽,萬一這是個奸臣呢?

除了這些以外,錦衣衛也會有‘儀仗’人員,他們也分兩排站立,代表的是皇家的氣派。

鴻臚寺的官員要負責講學過程,比如鳴贊官會喊:

起案!

進講!

展書!

實際上的過程看著自然威嚴,

但在朱厚照眼中則不免復雜,而且讀個書大幾十號人擱這看著,好在他也知道這是頭一天,之後的‘每日講讀常儀’,會簡化很多。

在他的配合下,在太監的主持下,文華殿的一切進展順利,

也因為是頭一天,所以像劉健、李東陽、謝遷這樣的閣老重臣都會來,程敏政也混過東宮侍讀太子的名頭,所以他也在。

事實上,朝中喊得出名字的鴻儒大儒他們基本都可以算作朱厚照的老師,所以今兒個是真的齊聚一堂。

肯定算是大喜事,

畢竟這幫文臣為了這事從弘治七年就開始上疏了,現在終於真正到了這一刻。

不管之前如何,眾人心中東宮畢竟是孝順仁厚之主,眼下正式出閣講學……自是大幸!

禮節完畢時,劉健馬上出列,

“臣劉健講《大學》首章!”

雖然這個朱厚照已經學過了,但真正做學問人的態度是打好基礎,之前學的不正式、不成體系,現在自然要從頭來。而且不從頭來,那定從哪裏開始合適呢?

至於這大臣們講課,首先是要認字、其次要解釋字義,最後要講解內容。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這裏的‘大學’是與‘小學’相對,‘道’的意思是道理、規律……到了‘在親民’這裏,宋朝有大儒說這個‘親’字寫錯了,當為‘新’字,民指天下百姓。若用‘親’字,便是親近天下之人。改為‘新’字,便是使天下之人自新。”

朱厚照可不想後世人一看史書,讀到一則這個皇帝連《大學》都不懂的野史。所以聽得也是認真的,反正左右也無事,

而聽到這裏的時候,他還插話,“依本宮所見,這個親字也很好,親民嘛。有什麽不對?”

他這話一出,

好些個人都擡起了頭看他。

劉健也沒想到這種時候,太子竟然會忽然插話,想了想解釋道:“回殿下,從上一句看,人雖然可以明其明德,但也會為‘濁氣’所染,物欲所弊,因而需要明德的過程,也因此。新民用在此處,上下意思更為順暢。”

“這裏不好。君主的大道,總歸是要親民。不過劉先生,你繼續吧……”

朱厚照不是那種咬文嚼字的人,你們愛咋解釋咋解釋。

只不過他這個五百年後的靈魂,有的時候會忍不住杠它一下。

這之後一直講到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三句講得是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句之後,劉健結束,“殿下,臣講《大學》畢。”

“好,先生辛苦了。”

這樣,他退回原處,李東陽上前。

“臣李東陽進講《論語》。”

“好。”

……

“臣謝遷進講《中庸》。”

“好。”

……

“臣吳寬進講《尚書》。”

朱厚照擡了擡眼皮,嘴角彎了起來笑眯了眼,呀,這是老熟人了呀。

“好。本宮,聽吳先生講!”

吳寬眉頭忍不住一跳,

那日他和劉健在禦前和皇太子爭了幾句,說起來也是不止一次惹得太子不高興了。但最後臨走時,太子反而笑意盈盈的和他說話。當時他就覺得,似乎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