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豐厚的收獲,節前小聚,張志強:我他麽羨慕壞了!

王浩和比爾卡爾一起待了一天時間,他們一起對半拓撲構造的研究方向進行了探討,並針對一些特定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天的交流下來,兩個人都感覺收獲很大。

最後王浩還談到了項目問題,“這是我們共同合作的研究,共同參與人還有林伯涵,但是後續肯定還有更多的參與人。”

“我們要先給出框架定義,然後再能細節化的進行研究。”

“研究是在年後開始,我們可以先通過郵件交流,在不影響你的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你可以每個月來一次西海大學,我們針對積累的問題一起進行研究。”

他們一起談了很久,才意識到邱成文一直跟在身邊。

王浩還特別問了一句,“邱教授,卡切爾參與我們的項目,應該沒有問題吧?”他指的是大學方面的限制。

邱成文無力的點頭,“當然沒有問題。”

他一點都不希望看到比爾卡爾參與王浩的項目,但他能怎麽辦呢?

還能阻止比爾卡爾嗎?

阻止對方追求學術研究自由?

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就等於是逼迫比爾卡爾離開水木大學,畢竟一個菲爾茲得主,連研究什麽都無法決定,也沒有必要再留下來了。

當天下午,王浩離開了水木大學,但他的行程並沒有結束,而是晚上約了田虹教授一起吃飯。

朱萍的‘人事’工作進展很順利。

田虹已經申請離職,確定是在年後去西海大學擔任教職。

王浩過來一趟首都,就和田虹見上一面,他們找了個火鍋店,好好的吃上了一頓,也說起了去西海大學工作的事情。

這對於田虹來說,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

田虹對去西海大學非常感興趣,她對於參與王浩的項目感興趣,另外,也希望能夠換個環境。

西海大學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到西海大學,她能夠更加被重視,能得到更多的資源。

這一點很重要。

在外人看起來,在首都大學擔任教授似乎很不錯,實際上,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

國內頂尖高校中,有很多年輕教授,都選擇去一些小的院校或者是出國去工作任教,就是因為他們在高校中不受重視。

田虹,就是這樣。

雖然很多人都說她是數學天才,但天才也只是天才而已,她有很優秀的研究成果,在崗位上想要提升卻非常困難。

另外,就是項目問題。

她主要研究幾何表示論以及朗蘭茲綱領,但相關領域的研究,想要得到經費資助很困難,申請連續被駁回也很打擊人。

之前田虹都在考慮去國外高校工作,現在她有了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到西海大學加入王浩的團隊。

王浩和田虹說了很多,包括學校待遇、實驗室待遇等等。

他確實對於田虹的到來非常期待。

田虹可以讓實驗室增強實力,同時,也是對研究領域的擴充,實驗室還沒有深入研究幾何學的人才,田虹的到來補足了這一點。

等以後建立了數學中心,田虹肯定也是很重要的人員。

……

首都之行,收獲頗豐。

第二天的飛機上,王浩一直都想著自己的收獲。

自然科學特等獎肯定是最大的收獲,到現在輿論上還到處都是相關報道。

王浩想想能拿到特等獎,還是感到有些激動,他拿到了史無前例的獎項,也等於是國家給自己的肯定了。

同時,在研究和人才上也有很大的收獲。

人才,就是田虹。

比爾卡爾只能算半個,因為對方並沒有來西海大學,只是參與了項目而已,不過一個菲爾茲得主參與項目,也算是很大收獲了。

另外,就是研究的收獲了。

其實和比爾卡爾探討研究並沒有太大的收獲,他們只是相互交換了各自的想法,甚至靈感值都沒有往上提升一點。

“這說明思路還是不在正確的方向上……”

王浩有點遺憾的想著。

他認為最大的收獲是邱成文的提醒。

楊-米爾斯方程。

這是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他沒有刻意去追求破解千禧年的數學難題,就只是專心做著自己的研究。

但就像邱成文說的那樣,楊-米爾斯方程是繞不過去的,只要是做微觀的研究,就一定會和楊-米爾斯方程產生關聯。

楊-米爾斯方程,影響力是在太大了,只是在方程的推導基礎方向,就已經誕生了七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六個菲爾茲得主。

楊-米爾斯理論,就是構造粒子標準模型的基礎。

在依靠研究楊-米爾斯方程的頂級學者中,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是個非常典型的人物,他通過推導楊-米爾斯方程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