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目標一致,全新的理論基礎?聽起來不靠譜啊!

湮滅理論,是王浩做超子衰變數據分析過程中,出現並被系統判定為正確的想法。

當時他就決定開始做研究。

研究從一開始就不順利,他只是完成了表現形式的分析,因為找不到其他與之相關的內容,就沒辦法去建立一套數學體系。

後來偶然發現,交流重力的研究似乎和湮滅力的表現形式有關,他就決定參與了交流重力實驗。

交流重力的研究倒是很順利,但不斷實驗的過程中,並沒有提升湮滅理論相關的任務進度。

相關任務的靈感值,卡在‘60’點後,一直都沒有再提升。

現在終於又一次提升了。

【任務三】

【研究項目名稱:探究空間湮滅力的表現形式(難度:S)。】

【靈感值:77。】

“果然是和超導有關,只是沒有想到,竟然會延展物質拓撲的復雜問題上。”

王浩感嘆著。

拓撲學,是由幾何學與集合論裏發展出來的數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空間、維度與變換等概念。

這些詞匯的來源可追溯至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茨,他在17世紀提出“位置的幾何學”和“位相分析”的說法。

萊昂哈德·歐拉的柯尼斯堡七橋問題與歐拉示性數,被認為是拓撲學領域最初的定理。

拓撲學是很需要想象力的學科,學科中不討論兩個圖形的全等概念,而是討論拓撲等價的概念。

比如,圓和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不同,但在拓撲變換下,它們都是等價圖形。

比如,足球和橄欖球,也是等價的。

遊泳圈和足球則有不同的拓撲性質,因為遊泳圈中間有個“洞”。

在拓撲學中,足球所代表的空間叫做球面,遊泳圈所代表的空間叫環面,球面和環面是不同的空間。

顯然,正常的理解裏,拓撲學的問題只會存在於想象中,因為現實的物質是存在形狀、大小區別的。

所以以往認為,現實中尋找拓撲項是不可能的。

鄧肯·霍爾丹專注於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研究,他和同事采用拓撲學作為研究工具,希望能把拓撲學概念應用到物理學中。

這是非常讓人驚訝的方法。

其他同行們甚至都認為他們是瘋了,因為拓撲相變和拓撲相只存在於數學概念中。

後來鄧肯·霍爾丹和同事一起,證明了超導現象能夠在低溫下產生,並闡釋了超導現象在較高溫度下也能產生的機制——相變。

這個研究幫助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際上,需要注意的是,鄧肯·霍爾丹並非真正發現了超導的拓撲相變,而是采用拓撲學的方式,對於超導研究的一些現象進行了解釋。

他和同事一起做的大部分還是數學工作,並不是真正在超導內部發現了拓撲性質的改變。

超導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就只是相關凝態物理的一種解釋。

這種解釋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主要是因為其運用拓撲學對於凝態物理現象進行解釋,具有非常高的創新性,能夠促進科學界對於材料現象進行多方位的理解。

物理學界普遍認為,引入拓撲學對於凝態物理的解釋,對於研究材料科學發展是非常有價值。

同樣的,湮滅理論也是一種微觀物理的解釋。

更重要的是,王浩已經清楚湮滅力的表現形式,和超導內部的拓撲相變存在直接關系。

在消化完任務的最新進展以後,王浩對馬約爾也變得非常熱情,他詳細的解釋了自己的湮滅理論。

“湮滅力,就可以理解為引力在微觀上的表現形式。”

“同時也可以理解為空間和粒子的作用,以往的物理解釋都是,大質量物體能夠對空間產生作用,這就是最基本的引力。”

“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相信這是宇宙最基本的定律。”

“哪怕是再微小的粒子,只要存在質量,就一定和空間的作用有關。”

“……”

在這個問題上,王浩連續說了很多,甚至是一些自己的思考,還有一些無法證明的內容。

他甚至說起了自己構建的數學框架,只不過框架還沒有達成,只有一些簡單的邏輯。

王浩表現得如此熱情,也和馬約爾到來的原因有關。

馬約爾是為了湮滅理論而來的,是希望找尋能夠一種方法,來通過實驗證明湮滅力的存在。

這對於他很有好處。

如果能通過實驗證明一種全新的理論,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可以說已經近在眼前了。

王浩也希望馬約爾能夠證明自己的理論。

兩人的目的是一致的。

只可惜,在粒子相關的實驗方面,王浩能想到和湮滅力直接相關的,也就是湮滅力參與的物理過程,就只有重子的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