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王浩:東港合金實驗室的項目沒什麽意義

“當專注於某項研究時,講解會提升其他人的靈感獲取,同時,回饋靈感的正確理解和思考……”

“四倍靈感獲取,百分百回饋。”

在得到新能力以後,王浩仔細做著閱讀理解。對比《教學的饋贈》以及使用效果,他很快就明白了《科研的饋贈》效果。

這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發生作用的場合——

專注於某項研究。

‘專注於研究’,肯定並非純粹的教學場合,不是在教室裏完成的,而是像實驗室、項目組之類,是一群人一起做研發的地方。

當然,主要限制是參與人、針對的內容,而不是場地。

《教學的饋贈》也能夠在這種場合起到作用,區別在於《教學的饋贈》回饋的主要是知識和思考,效果則是增加其他人對於講解內容的理解。

《科研的饋贈》回饋的是靈感的思考和理解,效果則是增加其他人獲取靈感的倍率。

區別在於知識和靈感。

知識是基礎,即便回饋的是思考,也是有關知識的思考。

靈感則是專門著針對科研,有很多的實驗、研究之類,有的關鍵地方,絕大部分參與研究的人都想不到,其中就只有一個人想到了,他也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這就是靈感。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同樣是觀察衛星拍攝的太空圖片,有的天文學家就能在亮點中找到特殊的一個,而大部分人可能都注意不到那個特殊的點,或者覺得那個點和其他沒什麽不同。

即便是注意特殊亮點的天文學家,也不一定就能確認自己的想法,他或許會覺得想法很突然,再仔細深入的想一想,又覺得那個點也沒什麽特殊的地方。

這就可能會錯過天文學的重大發現。

而注意到特殊亮點的天文學家,當時就是激活了帶靈感的想法,只是他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在這種情況之下,有關特殊亮點以及相關思考就會反饋過來,因為系統會幫助判斷是否正確。

《科研的饋贈》值得注意的地方,還有增加其他人的靈感獲取,直接就是提升四倍。

這個數值看起來還是很驚人的,但仔細想想,其實效果也很難說好還是不好。

靈感,玄之又玄。

有些人正常生活中,或許會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什麽就會讓研發有很大進展。

有些人不斷埋頭努力做研究,但全程沒有任何靈感可言,一切努力都在做無用功。

這種情況下,靈感獲取提升再多也沒有意義。

“不過,下學期帶學生似乎有幫助啊,學生也需要做研究完成論文,指導的過程中,能多出一些靈感,也許就真正能完成從學習到科研的轉變……”

研究生的學習就是從學習到科研的轉變,他們要適應從學習到自主研究的轉變過程。

研究生所具備的知識內容,已經觸碰到了某一個領域的頂端,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在領域的頂端進行突破。

如果能讓學生多一些靈感,知道該怎麽去思考、研究,帶學生的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

王浩了解了新能力的效果,但具體怎麽樣還要實踐一下。

現在不是實踐的場合。

在航空材料院做研發的講座,幾乎就等同於教學場合,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做某項研究。

下午,演講繼續。

王浩花費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完成了剩余部分的講解工作,整個講解可以說是非常的枯燥,他也沒辦法講出樂趣。

過程就是針對一個個的工序數據,講解該怎麽樣運用新的手段進行分析。

不過每一個人都聽的非常認真,因為都是他們所研究的領域,有一些內容很值得思考一下。

他們一直不斷聽著講解,做記錄也非常詳細,就連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的人,都能感受到王浩對於研究的深入,也覺得學到了很多的新東西。

有些人不由得琢磨起來,“雖然講座花費了三萬,但是好像沒太虧,其他地方可聽不到這些東西。”

當然也有覺得貴的。

比如,王基銘,他還在想著一個人五萬的高額講座費,坐在台下也根本聽不進去,感覺心頭都在滴著血。

終王浩講完了最後一個內容,停下話頭趕緊灌了一口水,繼續說道,“就到這裏了。內容實在太多了,如果大家有什麽不懂的地方,可以再看一下整個視頻。”

王浩說完就迫不及待的走下了台。

他實在感覺很累,心裏不由得感慨,“錢真是不好賺啊。”

“五十萬,講這麽久……不過,好像也還行……”想到能拿到50萬的講座費,他的心情頓時舒暢了一些。

……

講座結束。

大部分人邊討論就邊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