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這叫不懂材料研究?我們算什麽?

西京交通大學的金屬實驗室,全名是新金屬材料技術實驗室,評級是國家重點,研究方向偏重於稀有金屬。

在金屬材料制造方向上,也就是偏重於通過添加稀有元素的方式,使得金屬材料的性能變得更加卓越。

雖然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定的很高端,但絕大部分時候都受限於經費問題,想要做相關領域的研究是很困難。

去年,金屬實驗室申請到了超抗壓合金材料項目,一直到現在有一年半時間,就一直在做這個項目,申請到的經費也達到了材料基金的頂峰——

1200萬。

國家科學基金的材料科學部,每年資助的項目數量控制在二十個之內,而每一個項目申請的預算最高為1500萬。

絕大部分獲得審批的材料項目,資助經費都不會超過1000萬。

所以,能夠申請到1200萬的經費,可以說已經是國家基金項目資助的上限了。

但對比同類型的項目來說,1200萬的經費都可以用可憐來形容,因為材料研究是非常耗費經費的,尤其是金屬材料、合金材料,再牽扯到一些稀有金屬的應用,研究過程中消耗的材料成本,就會是個令人咋舌的數字。

東港大學合金實驗室是同樣的項目,獲得航空集團劃撥經費3700萬之多。

所以類似的項目大部分都是和企業的橫向合作,要麽就是企業內部做研發,高校的材料實驗室申請到項目,想有成果也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新金屬材料實驗室就碰到了問題,連續幾次實驗都沒有進展,而受限於經費的原因,他們沒有辦法持續的做實驗。

整個實驗室都看起來很閑,好多人都感覺無事可做。

同時,有些人也很忙,他們希望能找到問題,以便讓實驗變得更高效,爭取下一次實驗能夠讓研發有進展,而不是一直停滯不前。

萬益明和史桂芳,就是最忙碌的人之二,他們是計算材料科學方向的博士,也都是金屬實驗室的研究員。

萬益明已經有45歲,同時也是西京交通大學的教授,他主要做實驗數據分析工作。

史桂芳則是做數據計算。

在指導實驗方向方面,萬益明肯定是最有發言權的,但同時,他也是最沒有發言權的,因為他所做的數據分析,對實驗幾乎沒有幫助。

有能力,就有發言權。

如果一直以來的工作對實驗沒有幫助,工作就會變得失去意義。

萬益明一直想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但復雜的數據擺在眼前,他用了很多種方法,都沒有辦法得出明確結論,他正在辦公室裏抓著頭皮。

史桂芳接了個電話,“是彭教授?我知道了,這就去”,她放下電話就在急著往外走。

萬益明馬上問道,“是王浩教授來了嗎?”

“對。”

“等等我,一起去!”

萬益明幹脆跟著史桂芳出去了。

他在辦公室裏研究數據也沒有頭緒,同時也知道王浩是彭輝花十萬塊,請來幫忙做數據分析的,心裏也有一種好奇和比較的心思。

數據分析是他的工作。

現在請了個‘外人’來,就等於是否定了他的工作。

雖然工作一直沒什麽進展,‘外人’也不可能影響到他在實驗室的地位,但心裏還是感覺有些不舒服。

王浩已經到校門口了。

他沒有麻煩實驗室派人去接機,就自己找了過來,到了以後才打來電話。

萬益明在校門口見到了王浩,同時也為對方的年輕感到驚訝,他主動伸出手嘆道,“王浩教授,真是年輕啊。”

“我看了你很多報道。你這個年紀就已經完成了這麽多頂尖成果,了不起啊!”

萬益明對於彭輝找外人做數據分析工作有點不舒服,但針對王浩來說卻沒有理由表現出來。

“客氣了。”

王浩和萬益明寒暄幾句,另一個史桂芳已經見過了,他就跟著兩人去了金屬實驗室,路上也直白的說起了來意。

“我仔細研究了那份實驗數據,裏面的內容實在太復雜了,有幾個點我不太懂。”

“還有,我想知道實驗的整體流程。”

王浩很直白的說法,倒是讓萬益明和史桂芳都多了點好感。

很少有人能直接承認自己的不足,對方直接說起看不太懂內容,還專門來金屬實驗室,最好說明對待工作的態度很認真。

史桂芳對待王浩比萬益明要熱情的多。

上一次在夏國斌的家裏,王浩留給她的就是負面印象,後來在飛機上聽到彭輝的解釋,她才知道王浩開口要求十萬,對他來說,就是找個理由參與到項目中而已,同時,王浩還是學術界的‘超高薪人士’。

史桂芳的看法自然不同了。

倒不是說她拜金或者其他什麽,而是王浩明明有很高的收入,做的也是數學、計算機研究,卻還是同意參與到他們的項目中,費心費力也沒有多少收獲,肯定是真心想要做好數據分析工作,希望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