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數學、算法論文,是能水的嗎?

因為被聘任為理學院教研室的研究員,直接跨過‘副研究員’級別,直接享受正高級薪資待遇,王浩成為了西海大學教職工群體的焦點人物。

同時,也有很多學生知道了王浩。

學校裏的老師‘跨級別’晉升,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但‘跨級別’晉升的老師,是自己認識的老師就不一樣了。

本科大二應用數學、物理系等好幾個專業,還包括研一數學專業的學生,都知道王浩被學校破格聘任的事情,私下裏也少不了討論幾句。

結果就有學生到往上發微薄、發帖說,“我們大學簽了個神仙,來大學一個多月,發表了七篇SCI論文,公告上說,直接從講師跨級別享受正高待遇……”

“關鍵是,他正是我的《偏微分方程》課老師,而且超嚴厲的!”

“真的是超超超超……嚴厲!”

後面當然不重要。

其他人不會在意大學老師嚴厲不嚴厲,他們關注的是前面的‘一個多月七篇SCI’,就有好多人回復說,“一個半月,七篇SCI?不是開玩笑吧?”

“我找到西海大學的公告了,還真是,七篇SCI!”

“一個月七篇SCI,都是發表在他家開的學術期刊上嗎?”

“一個月七篇,肯定灌水!”

“現在高校職稱晉升只看論文,一個半月發表七篇SCI,竟然能直接享受正高待遇,聽起來也有點魔幻了……”

“我敢肯定,這個老師不簡單啊!”

本來學生發帖、發博,就只有說一下事情,有人回復也引起不了熱議,後來就有個網絡大V,專注於社會新聞評論的博主,寫了一片‘抨擊唯論文主義學術風’的文章,怒斥以論文數量評職稱害人。

前面倒還是很正常的,說了一下教育部最新的政策,不能單獨以論文做職稱晉升的評價條件。

然後話題一轉,說有的高校已經開始轉變,舉例了首都大學、東港大學、鄭陽大學等等等,後來就說大部分高校,還沒有出台相應的政策。

有的高校不僅沒有出台政策,甚至還‘頂風作案’,把‘唯論文主義’推到了一個歷史高峰。

點名,西海大學。

西海大學聘任了一名博士講師,一個半月發表了七篇SCI,直接被破格聘任為教研室研究員,而且是享受正高待遇的‘正研究員’,比副教授級別還高。

一個剛進學校的講師,級別再高也只是八級,因為一個半月發表七篇SCI,破格享受四級正教授待遇……

這也太魔幻了!

另外,一個月發表七篇SCI?可能嗎?這個道理,西海大學不清楚嗎?

“他們心裏清楚,他們只是裝作看不見、不知道!”

“有學界大佬曾經說過,一年發表十篇論文,都是灌水,都是無效的科研。一個月發表七篇,會是什麽概念?”

“哪怕是一個月發表七篇SCI,就能被破格提升享受正高待遇了?”

“這會讓多少悶在實驗室裏,日如一日、年復一年的科研人員寒心啊!”

文章已經把事件上升到了‘讓國內科研工作者寒心’的程度,而最後的補充更是火上澆油——

“這名被破格聘任的西海大學講師,正是前一段事件,因為出現低級錯誤,給東港材料實驗室帶來千萬損失的‘人才’……”

好多人看了文章,腦子裏頓時浮現出,一個實驗出現低級錯誤,帶來重大損失的‘無能博士’,被學校嚴肅處理以後,馬上被西海大學聘任,造假了七篇SCI論文,通過一系列手段,快速被學校破格聘任的故事。

這篇文章的內容令人憤怒,自然能帶來極高的閱讀量,甚至還登上了網絡熱搜榜單,一躍排名到三十多位。

好多大V博主也跟著發表看法,基本都是不相信一個半月,能發表七篇SCI,並建議繼續挖掘內部,一定要找出‘破格聘任’背後的故事。

顧悠悠刷新聞的時候看到了消息,馬上就和李倩一起,到網上為王浩澄清,說她們認識王浩,知道他非常有水平。

顯然。

兩個女孩兒的澄清,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他們發出去的消息,即便沒有被快速淹沒,也收到了各種的抨擊。

“多少錢一條?”

“姐們,有賺錢的路,大家一起賺啊?”

“一個月七篇SCI,一看你就沒做過科研,甚至智商都有待懷疑。你還是數學系研究生?就這個智商……”

“……”

顧悠悠都快被罵哭了。

李倩倒是有顆大心臟,不急不慢的和網友展開罵戰。

然後,顧悠悠想起應該趕緊告訴王浩,馬上就打電話過去了。

另一邊。

王浩放下了電話,馬上放下了手機查看,辦公室其他人也都知道了,也趕緊上網看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