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謝謝領導的肯定!

王浩、李明口中所說的頂刊,並非實際意義的頂刊,而是指‘學科核心期刊’。

國際學術雜志有兩種排名方式。

一種就是粗暴的以‘影響因子’的數值來排名,《自然》、《科學》以及《細胞》三大期刊,長期占據‘影響因子’的前幾位,它們就被認為是‘實際意義的頂刊’。

這種排名方式非常不準確,並非發表在頂刊的論文,就要比其他論文強,因為大部分頂刊的論文,都屬於‘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類論文。

很難說,‘社科’或‘自然科學’論文,會比專業理學、工程類論文有意義。

不同類型,無法比較。

還有一種排名方式就是以學科來劃分,專業的學科類期刊,能夠進入學科劃分行列,而能排進學科前幾十位,往往都會被認為是‘學科核心期刊’。

這種劃分方式更加專業、更加有意義。

比如,基礎數學類的研究論文,對比其他類型數量非常稀少,專業的數學雜志,影響因子一般也不高。

去年排名第一的專業數學雜志,影響因子也只有‘17’,第二名則直接下滑到‘6’,大部分數學類的核心期刊,影響因子只都在‘1’到‘3’之間。

當然了。

哪怕是以學科分類來劃分,也沒辦法做到準確,比如,數學類公認四大頂級期刊,因為刊登論文數量較少,影響因子就會小很多,數學學科類排名,一直都在十名開外。

《計算機數學與信息工程》,屬於數學計算機類別,歸屬信息、計算機類別榜單,去年的影響因子為‘11’,排名學科類前十。

那當然屬於‘學科核心期刊’。

往往能在‘學科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都可以稱得上‘非常優秀’,發表的難度也是非常高的。

西海大學擁有兩千以上的教職工,其中教授、副教授超過七百人,去年發表SCI論文數量兩千三百多篇,其中‘學科核心期刊’的論文數量只有五百多篇。

五百多篇‘學科核心期刊’論文中,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占比最高,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應用類、工程類其次,有一百多篇。

數學、物理等理學基礎類研究論文數量最少,只有可憐的十幾篇,還是發表在學科排名綴在末尾的期刊上。

王浩的‘傅裏葉變換’相關論文,是屬於數學計算機論文,可以歸屬應用類、工程類行列中。

西海大學擁有兩千多人的教職工團隊,教授、副教授職稱人數超過七百人,一年的工程類‘學科核心期刊’論文數量只有一百多篇,而王浩一口氣就貢獻了三篇。

可想而知……

李明確定了消息的時候,會有多麽震驚、多麽激動了。

當李明打電話給朱建榮,朱建榮聽到消息還以為李明是瘋了,連續反復的問了好幾遍,才確定消息是真的。

朱建榮馬上去了學校科技處。

然後,他就和李明一起刷網頁,仔細看《計算機數學與信息工程》發布的新一期信息。

“傅裏葉變換的應用拓展、傅裏葉變換輔助構建數學模型數據分析算法(1)、傅裏葉變換輔助構建數學模型數據分析算法(2)……”

“還真是三篇啊!”

“只有一個作者,王浩,單位是西海大學,沒錯!”

“應該是真的!”

“這是個人才……不,是天才啊!”

李明很有力的點頭,有些得意的說道,“我早就知道,王浩是個天才。我面試的。他申請課題的時候,我就直接給過了,他肯定行!”

朱建榮點頭,“不過,這個消息先別傳出去,現在還不知道論文具體內容,網上訂購也下載不了。”

“再等等,確定了再說!”

……

朱建榮和李明商議的很好,說是先捂住消息別說出去,但是,有‘不必須保密’的大消息時,分享的欲望根本是控制不住的。

只過了十幾分鐘,周清源就知道了消息。

是李明說的。

李明認為周清源推薦王浩來西海大學,還以為周清源早就知道了,就和他一起分享討論了一下。

朱建榮也一樣。他認為把‘大消息’分享給同事,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只要大家不說出去就好。

然後,理學院副院長應偉就知道了。

再然後……

王浩確定了能拿到學校的獎金,心情自然變得非常舒暢,他把幾個論文都掛在‘偏微分方程’研究的課題下,研究了一下上傳、申請等操作問題,就正常去教室講課了。

課程結束時,已經快十二點了。

他到餐廳打包了個盒飯,就回了辦公室打算把申請也提交上去。

時間是月初,馬上發工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