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起舞弄清影(第2/3頁)

有了女朋友,還同居半年多,他也總算有點情商了。

所以登月艙周圍的“機器人”們也充滿情商。

歡天喜地的跳下去,其實也為蓋十三提供了不同的拍攝角度,工具箱、月球車之類本來就矮小不少,愣是拍出仰視角度。

全球觀眾這才哦……

原來是這樣!

原來這架登月艙周圍裝了一圈蜘蛛腿一般的彎曲減震腳!

只能用火箭反噴落地,很不好掌握絕對平穩的問題,被這種混沌理論的思路給另類解決掉。

大概齊的落下來,主要的平衡調整,交給這些具有很大緩沖余地的螃蟹蜘蛛腿。

真空環境下,沒法做四旋翼的那種自動算法配平,但用八條機械腿來做類似的平衡緩沖那就太容易了。

還能有效減少對火箭發動機跟燃料的需求。

蓋十三之前的測試,就是為了看換成宇航員來月球上,能承受住這種機械腿降落的震動不。

這太重要了!

最離譜的還在於,那登月艙等蓋十三走下來後,居然翹起些跳板,直接用那八條蜘蛛腿跟著他走!

直接把登月艙變成了移動城堡!

在之前的所有國家登月艙設計裏面,登月艙都是個不得不有,但又挺累贅的部分。

因為必須要有火箭下落裝置,然後占用不少珍貴的空間總量,還要考慮返回時候的動力,就沒法做輪機運動系統。

所以只能落在哪裏就固定在那,很不方便到處活動。

導致無論載人與否的登月行動活動半徑都很小。

登月空間重量都太珍貴了。

在交通工具跟基地建設中間很雞肋。

沒想到中國人的設計是把這玩意兒當成露營車一樣的存在,甚至還用了這種步進機構來代替輪胎。

充分考慮了地面的凹凸不平,絕不翻車!

至於能源,只要搞定了太陽能收集,那就是不間斷的電源方式,根本不用占據長途運載空間。

絕了!

特別是目前國內在太陽能光伏技術上已經遙遙領先。

算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強項。

惹得網上到處都是一片驚嘆和感慨。

然後看蓋十三帶著這群家夥在周圍稍微調整下,找了個大概平點的地方,正式建立基地!

這也是這支登月隊伍,跟其他國家甚至和自家原本衛星登月計劃有點不同的細節,算是趙女士加入之後才逐漸調整的特點。

之前所有登月降落,無論傳說中的幾十年前載人登月,還是後來陸陸續續的各種探測器抵達,都要百分百的精確,前期勘測甚至打個什麽東西上來撞擊下之類都有。

不然投資多少億的探測器上來掉進流沙或者站不穩倒了,豈不全部白費?

所以有時候前期勘測都得花多少億。

趙女士來了之後卻根據她那個阿羅哈機器人的原則,差不多就行了,用太空望遠鏡目測大概選個平整地兒,剩下交給機器人落地微調。

所以這登月艙才選了好幾個備選方案之一,都是現成的。

光這種方案備選的每個都是太空品質,要的都是最後萬無一失,所以說太空航行怎麽不貴嘛。

現在這種大概混沌理論上來,沒準兒會把整個成本打下來一大截。

因為那些吹毛求疵的精確都可以靠超級智能自己來完成。

甚至因此出錯造成損毀,也沒關系。

只要不死人,探索中失敗才是正常現象。

有時候幾次失誤的成本,還不及我們這種海選的花銷高。

關鍵是失敗也能帶來大量的經驗教訓和數據,這是怎麽海選準備,怎麽料敵從寬,預己從嚴都沒法替代的珍貴實踐。

總之在趙女士帶著蓋青雲加入後,我們的航空航天思路都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登月之前可能有爭論,現在全都聚精會神的看著大屏幕。

因為落地選擇基地位置,故意把所有能帶智能模塊的裝備全都放出來移動,就算是檢驗所有設備的功能運轉。

哪怕一個工具箱,那都是某個高校課題研究組好多年的研究成果。

所以現在所有設備都能帶著智能模塊,攝像頭組行動、拍攝、自檢、配合。

讓整個操作中心也忙得不可開交。

但蓋十三帶給全世界的震撼太大了。

他不參與這些默默忙碌的事情,而是給自己裝了個攝像頭支架,面對遠處的地球。

自己利用月球上超低的引力,蹦跳著過去在畫面中,指著遠方的星球,學兄長歌舞的動作,為全世界看著直播間的觀眾。

唱了一首《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

綠煙滅盡清輝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