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真正的核心是軍隊轉職!

鹹陽宮。

僅過了一天,嬴政就召見了李斯跟馮去疾兩位丞相。

殿內。

君臣三人相視而坐。

嬴政平靜的看著兩位重臣,緩緩道:“朕聽說扶蘇這幾日召見了你們,還因此定下了一些事情,可有此事?”

李斯心神一緊,不敢有任何怠慢,連忙道:“陛下明鑒。”

“殿下的確召見過我們,也同我們商議了一些事情,然臣等只是就事論事,並無其他心思。”

嬴政笑了笑,拂袖道:“朕沒有怪罪之意,朕只是想知道,你們商議出了什麽?也想知道你們對這個所謂的商議結果有何看法。”

李斯跟馮去疾對視一眼,眼中露出一抹猶豫。

良久。

李斯作揖道:“回陛下。”

“殿下有心解決軍功爵制下的積弊,並提出用其他的辦法來兌現田宅功賞,其中主要有三,分別是入學、為吏跟賜氏。”

“臣認為殿下高瞻遠矚,這些建議也很有啟發性。”

“臣等實在佩服。”

嬴政冷笑一聲,淡淡道:“這種糊弄話就不用說給朕聽了,朕問的是你們對這建議的具體看法。”

“朕要聽你們的心裏話。”

聞言。

李斯跟馮去疾目光微凝。

他們一時有些拿捏不定始皇的心思。

不過他們對扶蘇提出的建議,的確心中頗有一番看法。

在遲疑了一陣後,李斯率先開口了。

李斯道:“臣認為殿下的建議看似有獨到之處,實則執行下去困難重重,而且有些脫離實際,並不會真那麽面面俱到。”

“而且殿下的建議,所覆蓋的群體過於寬泛,後續的事情其實很難預料。”

“臣有所擔心。”

嬴政點了點頭。

他問道:“具體說說看。”

見始皇沒有動怒,李斯心中微定。

他知曉始皇對扶蘇的建議,也並沒有那麽認可。

李斯道:“殿下的主意立足於軍隊,然軍隊乃大秦根本,其實是不能輕易變動的,一旦這三條政令頒發下去,對軍隊的影響可謂巨大。”

“一來,這是以犧牲軍隊數量為代價的。”

“軍中士卒固然是有了更多選擇,但同時朝廷也當注意到,此舉一經頒發,軍中的軍心甚至會由此動搖,這並不是什麽好事,因為這些政策並不僅僅影響軍隊,還會影響到六國余孽跟天下士人,到時軍隊數量減少,恐難以支撐新政推行。”

“若是關東反復,朝廷兵力恐還會捉襟見肘。”

“臣對此並不看好。”

這時。

馮去疾也開口道:“啟稟陛下,臣對此也有一些看法。”

“殿下似低估了老秦人對田地的熱衷,也低估了秦人對留守關中故地的渴望,想讓老秦人這麽輕易的背井離鄉,臣認為僅僅提供入學跟為吏兩個資格,恐根本不夠。”

“或許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些。”

“殿下才轉頭又補充了一個賜氏,但這注定只是虛名,大秦向來務實,恐效果寥寥,反對會激起士人跟六國余孽對朝廷的怨恨,相較而言,臣認為此舉有些欠妥,甚至是弊大於利。”

“另外。”

“朝廷若正式頒發詔令,這無疑是直接向軍中表明了一件事。”

“朝廷無力兌現功賞。”

“這在臣看來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而且軍中士卒的態度也會變得很難以琢磨。”

“臣認為實在有些冒險。”

“或許軍中一些識時務的士卒能體諒朝廷的難處,但這些的士卒注定是少數,若是因此激起了軍中士卒的不滿,到時反倒會弄巧成拙,將原本還算穩固的軍心,徹底給崩毀掉。”

“另則。”

“朝廷此舉無疑也敗壞了自己的威信。”

“不立信,何以讓人信服?”

“就算朝廷給出了解決之策,但軍中又有多少人會信服?又有多少士卒真相信朝天宮會準許他們的子弟上學,也會同意讓他們去關東為吏?”

“這其實都是極大的隱患。”

“人不信不立,事無信不成。”

“朝廷通過敗壞自己既有的信用,妄圖讓士卒去接受另一件事,這本就有些強人所難,臣對此並不是很好看。”

馮去疾也表露了自己的態度。

他跟李斯的看法一樣,扶蘇的觀點過於理想化了。

也過於想當然了。

但治國講求的是腳踏實地,講究的是立足根本,僅靠一些奇思妙想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甚至只會加劇問題。

扶蘇的建議固然很有新意。

卻是低估了軍隊的接受能力以及對天下的影響。

但這兩者都是不能忽略的。

而且一旦給士卒另外的選擇,到時軍隊的士卒又會秉持怎樣的看法?就算勉強挽回了軍心,但若是關東發生了叛亂,朝廷又當如何去處置,最終依舊還是要靠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