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3章 希望

秦逍知道夫子這番話並沒有錯。

京都之變後,天下各州確實有不少蠢蠢欲動,但因為京都之變撲朔迷離,很多情況並沒有明朗,所以即使有些州軍存在野心勃勃之輩,卻也不敢輕舉妄動。

天下動蕩,卻還沒有完全大亂起來。

真正出現刀兵之爭的,除了東北,也只有徐州之地。

其他各州尚未太大動作。

而且夫子有句話一針見血,那便是因為京都之變的撲朔迷離,各方勢力其實還沒有形成大勢。

夏侯登基之後,三州七郡叛亂,雖然京都竭力平定,但也因此讓夏侯對地方力量產生忌憚,臨朝之初的數年時間,實際上一直都在削減地方兵馬編制,而且效果明顯。

這樣的結果,雖然導致大唐帝國沒有太多訓練有素的精銳兵馬,除了京畿和幾支邊軍,帝國欲要用兵就會顯得捉襟見肘,但也確實讓地方上無法形成威脅到朝廷的軍事力量。

地方各州郡的兵馬有限,而且受到嚴格的兵力限制,還有從京都派出的監軍注意地方州軍的一舉一動,這就讓地方上要形成反叛力量顯得異常艱難。

秦逍心中清楚,如果自己不是去了東北那塊連朝廷都難以掌控的土地,如果不是自己擁有練兵的名號,想要在東北發展壯大,擁有如今一支強悍的兵馬,那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所以當今天下雖然有動蕩之態,但短時間內各州還無法成勢。

招兵買馬,訓練士卒,打造兵器積蓄糧草,這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事情,除非京都徹底失去了對各州的控制,任由各州發展成勢,否則天下還不至於出現大規模的刀兵之災。

但也正如夫子所說,天下已經出現了動亂之狀,如果京都軍咬住徐州,雙方在徐州又無法迅速分出勝負,陷入僵局之中,其他各州未必不會趁機發展壯大,時間拖得越久,天下大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要讓地方上那些野心家趁早打消念頭,自然是盡早有李唐法統的新君登記上位,如此天下恢復太平,各州豪強自然也就不敢在存有反叛之心。

夏侯一黨如今的勢力依然很強,至少當前面對的澹台懸夜就不是善於之輩。

要打到京都,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就是要過了澹台懸夜這一關。

京都調出兩萬神策軍殺向徐州,這支兵馬當然是帝國為數不多的幾支精銳之一,無論是裝備還是戰鬥力都不是地方州軍能夠相提並論。

徐州雖然也有數萬之眾,但卻是各地州軍湊起來,固然都效命於李唐的旗號下,但要在短時間內讓這幾支州軍達成默契,融合成一支進退有序的兵馬,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僅僅是江南軍,就分為江南三州兵馬,並非一體,各自都是獨立,在戰場上實際上也沒有真正進行過聯合作戰,如今直接面對神策軍,在戰場上是否能夠同生共死,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神策軍沒有意氣用事直接殺到徐州,而是很老練地在豫州做好部署,秦逍就知道對方肯定是在做好穩固後方的準備,保障一旦大軍一旦殺入徐州,後勤順暢無虞。

對方沒有輕敵之心,而是步步為營,這本身就證明神策軍不是容易對付的敵手。

不過秦逍也明白,澹台懸夜的兵馬隨時都會殺入徐州,根本不可能再給徐州這邊太多準備的時間。

秦逍此行徐州,本來就是擔心麝月被李承慶所控制,繼而李承慶會利用麝月控制徐州甚至是江南,一旦那樣,自己又將多出一個極為強大的對手。

幸好自己來的及時,在夫子等人的幫助下,破敗了李承慶的陰謀,幹脆利落地解決了一個最大的威脅。

可是長孫元鑫卻死在李承慶手裏,這對徐州戰事來說卻是巨大的損失。

憑心而論,秦逍很清楚,相比而言,長孫元鑫其實更適合主持徐州之戰。

長孫元鑫對江南軍的情況最為熟悉,而且豫州軍、兗州軍甚至徐州軍先後效忠麝月之後,都是統一由長孫元鑫統帥。

長孫元鑫坐鎮徐州的時間雖然也不算很長,但日夜用心軍務,對各部兵馬以及城防部署都是清楚得很,相比而言,秦逍對這幾萬兵馬卻很是陌生,甚至根本沒有任何的感情。

雖然唐軍以軍功為榮耀,秦逍有著赫赫戰功,足以讓這裏的將士們對他心存敬畏,不過比起長孫元鑫已經形成的威望,秦逍終究還是欠缺不少。

但他又明白,長孫元鑫遇害之後,當下也許只有自己能夠擔起主持徐州戰事的重擔。

自己有軍功在身,而且在將士們眼中又是麝月公主的心腹部將,祭祀會場上,更是讓將士們見識了自己超乎尋常的實力,所以麝月如果下令由自己來主持徐州之戰,自然不會讓將士們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