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章 海鶻

周烈身披大氅,站在戰船艙樓頂上,遙望南方。

遼東水師擁有兩艘海鶻船,這也是大唐最精銳的戰船。

海鶻船的船型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外形其實是模仿善於穿風掠浪的海鳥,適合劃浪而行。

戰船左右設置浮板,在風浪中具有穩定船只的作用,又可阻擋側浪,減輕船體橫向搖擺,在驚濤駭浪之中都能夠平穩自如。

此外在船舷兩側加裝鐵板,增強防護能力,船首則是加裝犀利的鐵尖,用來沖擊敵船。

這種海鶻船,成本自然昂貴,而且打造的工藝也是十分的繁雜,並非普通船只能夠相提並論。

周烈執掌遼東水軍之初,雄心壯志,曾想著若是能夠擁有十五艘這樣的海鶻戰船,便足以成為全天下最強大的水軍,渤海人的水軍自此就只能永遠龜縮在海港之內。

但現實卻是狠狠打了他的臉。

水軍的耗費遠遠高於陸上的兵馬,維持一艘編制不到兩百六十人的海鶻戰船,其費用甚至比一支八百精騎兵還要昂貴,如果按照周烈的設想,讓東海水軍打造出十五艘戰船,而且常年維持下去,每年耗費的軍資不下於一支萬人騎兵軍團。

這當然是遼東軍上下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如果不是汪興朝對周烈還算賞識,也明白遼東軍不能連一支海上力量也沒有,對周烈給予了一定支持,否則遼東水師很可能連一艘海鶻戰船都不能維持。

如今遼東水軍有大小戰船不到二十艘,其中有兩艘海鶻戰船,五艘中型戰船,其他的俱都是只能在近海維持秩序的小型戰船。

這些戰船中,不少都是年頭太久,在近海遊弋還湊合,出到遠海就很可能自身難保,所以真正能夠出遠海的戰船不過四艘,兩艘海鶻船和兩艘中型戰船。

不過遼東水軍有規矩,不到萬不得已,兩艘海鶻船不能同時離港,必須要有一艘海鶻船時刻停泊在海港內保護港口。

此番汪興朝和周烈策劃過後,設下了引蛇出洞的圈套,利用商船引出海寇,再趁勢出擊將之捕獲。

兩艘商船自杭州灣啟程過後,周烈這邊就一直注意動向,其實在商船抵達指定海域後,就已經向周烈這邊放出訊號,而周烈率領的三艘戰船,也一直在北邊海域隱藏跟隨,直待海寇上鉤,商船那邊發出訊號,便立刻出擊。

三艘戰船之中,兩艘中型戰船分別是長風號和長雲號,也是遼東水師中為數不多可以用於遠海作戰的戰船,而主力戰船自然是海鶻船天鷹號。

這次行動,海寇不出來則以,只要出現,計劃就等於成功。

以這三艘戰船的實力,海上任何一股海寇都不可能是敵手。

戰船上的官兵和水手加起來,超過五百之眾,已經是遼東水軍半數兵力。

人雖然不算太多,但每一個都是久經訓練的精銳水兵,戰鬥力極其剽悍,畢竟水軍的編制不多,周烈自然挑選兵士自然是嚴格至極,無論水性還是戰鬥力,若是不符合嚴格要求,那也無法進入水師。

捕捉幾條海寇船當然不是周烈親自出馬的目的。

對他來說,既然親自出手,就必須將這股海寇徹底殲滅。

擒賊擒王,抓捕再多的嘍啰,也不如捕獲匪首。

商船那邊發出訊號之後,周烈雖然立刻下令向商船那邊靠近,卻並沒有讓幾艘戰船全速前進。

放長線釣大魚,這個道理周烈自然是很清楚。

海寇被引誘出來,但這股海寇卻很聰明,發現情況不對,立刻掉頭逃竄,而這恰恰是周烈希望看到的結果。

毫無疑問,海寇掉頭逃竄,自然是意識到中了圈套,慌亂之下,瞧見後面有船只追趕,只會更加驚恐。

此種情況下,這股海寇就很可能向自己的巢穴逃竄。

周烈上次得到商船被劫的消息後,自然也將懷疑的矛頭指向了太湖水軍,他和汪興朝都清楚,如果能夠抓到這股海寇的頭領,審訊的口供中能牽扯到龍銳軍,那麽遼東軍便會師出有名。

有了秦逍勾結太湖水軍劫掠商船的證據,那麽朝廷即使不對秦逍采取手段,卻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繼續支持與海寇勾結的龍銳軍。

對遼東軍來說,只要龍銳軍沒有朝廷在背後支持,必敗無疑。

周烈的目的很簡單,最好的結果,就是找到海寇的巢穴,捕獲匪首。

即使無法找到巢穴,也要這次出來劫掠的匪首。

通過上次得到的情報,這股海寇至少有十四五條船,匪眾高達四五百人,這樣一股勢力,在海上必然會有據點。

海上的島嶼眾多,周烈當然無法在眾多海島上一一搜尋,要將海上所有的島嶼徹底搜尋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海寇自己暴露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