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7章 澆水施肥(第2/2頁)

一個個深空中繼站建造起來,以太陽為中心,其周圍八光年的範圍內,被衛鏗定義為“天央,”展開了太空平原的計劃。

廣闊的太空晶體陣列經歷了一個世紀積累,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

這個“天央”大平原上,布滿了如同神經網絡一樣的“星田”,沿著太陽和周圍恒星天體的潮汐帶,緩緩的在星空中延伸。

這種延伸最終會在兩個世紀後,和比鄰星、天狼星等多個大型天體進行鏈接。

強大的自然改造力,使得原先維度隧穿模式也逐漸變了。

虛數大行星在一個世紀前還不如太陽系自然行星的引力井。

但是隨著星田的擴大化,三十七世紀後,以其對空間中引力潮汐的控制,使得穿越的上限是遠遠高於了自然行星。

地球這類大行星空間非常小,固然在舊時代是具有能耗優勢,但現在隨著恒星部和深宇部不斷的投資,建立起大型基礎設施,超越的拐點出現了。

在虛數大行星上,由於整個空間都是“星塵”的量子點,在廣域範圍內,能夠排列的更廣,對引力潮汐閃爍中心點的控制精度控制到了“納秒”。

旁白:“地,火,金”這些常態的大行星,實際“引力點”在過去是不用考慮“引力點”閃爍的問題,因為其就在星球核心的極小的範圍內。而虛數大行星在“引力點”是大範圍的概率閃爍,難以捕捉到。所以過去“虛數大行星的引力井”被認為“僅限於理論,不可能實用”。故,在星田技術之前,沒有科學家進行相關技術驗證。

衛鏗用署名為“余城”的筆名,在最新太陽系技術刊物上匯報:目前虛數引力井效率上還談不上優勢,但也已經出現了二十一世紀上半葉時,光伏發電站替代傳統火電的趨勢了。

在其中第十四號虛數大行星的軌道上,通過對太陽系的引力潮汐運用,一塊有六百億個太平洋面積的單位上,數百萬億晶體陣列已經捕捉到了“引力波峰”,形成實際意義上“虛引力井口”——用望遠鏡看著這裏,浩瀚星空中,星光在星田的幹擾下呈現出了一個“同心圓”。

“星田”在維度技術上的運用,是讓出生在這個時代的人感到振奮的大好消息。

而當代人回顧整個虛數引力井的計劃,發展是非常曲折的。星田計劃最早在3323年就開始開頭了(衛鏗和時空管理局鬧掰),到了現在,足足花兩百七十多年,放在過去,是一個王朝的長度。

這其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是能讓人精疲力盡。只有熬過這漫長歷程,回頭總覽才是人心馳神往壯麗美景。

最早期的龐大陣列組件是一千公裏邊長立方體,跨維度的通訊總字節不能超過四十二K每秒鐘的信息量交流。此時還不足以支持意識隧穿。

現在提升了十四個數量級。哦,大約每個二十年,進步了一個數量級。

……

當年第五次位面大戰,衛鏗被主世界時空管理局封鎖“維度通訊”時,不得不另辟蹊徑。結果當第一次通過虛數大行星打通了異位面時的那個場景,衛鏗依舊記得當時自己興奮的感覺:“總算(和異位面自己)聯系上了。”

衛鏗:那種感覺就仿佛小學生第一次學會用短信和同學在夜晚聊天一樣。

興奮,是過去被自己認為是“絕對阻隔”的東西被打破了。

時過境遷,主世界時空管理局對衛鏗的阻隔已經不復存在了。

現在衛鏗回來主世界,已經不是第五次位面大戰後,自己和箜穿隙簽訂的那個條約——每年只能從八大行星自然引力井回歸幾千個分體。

擁有自己的引力井後,衛鏗悄咪咪回歸主世界的“意識,”規模是達到每天幾千萬份。不這麽衛鏗怎麽能自己在星海各個方向鋪設起“星田”呢?“田園”的基礎非“詩人”“皇帝”而是“農夫”

並且,星田也迎來了越來越多非衛鏗的主世界意識來種田,星海田園已經開始形成另一個人類文明居住帶。

此時此刻,衛鏗在回顧:那年,曾約定過“我們征途在星辰大海”——衛鏗所說的那年,是一千六百年前,二十一世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