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改土歸流(第2/3頁)

俞咨臯立刻說道:“廣西土司又叛亂了?”

譚綸點頭說道:“正是如此,自從嘉靖那昏君遣散狼兵,又擅殺張經之後,廣西土司一直不太平,上個月藤峽三十幾個土司瑤寨歃血為盟造反,推舉出一個渠帥出來,聚眾兩萬人,再次開始作亂。”

聽到這裏,俞咨臯也頭疼起來,也難怪汪道昆之前不投降,偏偏這個時候投降。

廣西潯州地境中萬山盤繞,其中有潯江,發自柳州、慶州,向東繞至潯州,途徑象州、永安、修仁、荔浦、平樂縣等。

在潯江附近的山脈均為陡峭的山崖,其中最險惡地稱為大藤峽。

藤峽中有上百個山洞,其中如仙人關、九層崖其最幽深險峻。

其中世代居住瑤民,以藍、胡、侯、盤四姓為大姓,藤峽中有名冊冊封的土官三十余,沒有明廷冊封的瑤寨更是難以統計。

除了瑤人之外,山中還有善於毒藥弩矢的僮族。

明代廣西的幾次叛亂,幾乎都和藤峽有關。

經過王陽明,張經的兩次平叛,原本藤峽已經安定。

在東南倭亂的時候,張經還從藤峽中帶走了狼兵兩千人,這兩千人隨著張經從福建到浙江,也殺了不少倭寇。

可是後來嚴黨為了爭奪東南抗倭的主動權,構陷彈劾張經,其中一條罪狀就是狼兵軍紀不嚴,張經縱容狼兵劫掠浙江地方。

後來張經被處死,跟隨張經遠赴浙江平倭的狼兵,不僅僅沒拿到朝廷的軍餉和賞銀,還被當做犯人一樣驅趕回了廣西。

這些狼兵一返回廣西,立刻就掀起了叛亂,這其中就是以藤峽的叛亂最嚴重,聲勢最浩大。

汪道昆到了廣西之後,一直都對廣西采取比較優柔的撫慰政策。

只不過雖然汪道昆這麽想,但是他手下的官員不這麽想。

在廣西漢蠻雜居的地區,明廷設羈縻州縣,任命土官,也就是所謂的土司,讓這些地區自治。

土官是世襲的,獲得冊封的土官家族也就是土司,他們就是一座瑤寨的世代統治者。

與土官相對應的,就是明廷任免的官員,這些官員不能世襲,會因為調動而流動,所以稱之為“流官”。

設置土官,本來也是不得已的舉措,在幾次廣西叛亂之後,明廷也逐步在廣西推行改土歸流,也就是收回土官的世襲統治權,改為任免流官。

這項舉措自然有利於大一統的,可是明廷的推行過程中卻出了很多問題。

在廣西為官的,基本上都是大明朝最沒有前途的官員。

這些官員最大的願望就是立刻升遷離開廣西,返回到中原繁華的地區做官。

原本改土歸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推行漢化同化蠻人,或者用漢人移民開拓土地增加漢人定居地區,等本地漢人比蠻人多了,就可以逐步撤去土官的權利,實行流官統治了。

可這樣實在是太慢了!

因此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這些當官的往往操之過急,甚至不少官員幹脆挑動蠻人造反,然後請求朝廷派兵鎮壓,只要將當地蠻人殺光了,不就是改土歸流了嗎?

還有很多官員勾結漢人商人,盤剝蠻人的山寨,或者挑動蠻人之間的關系,挑唆他們互相廝殺。

這麽一折騰下來,反而將當地的漢蠻矛盾搞得更嚴重了,廣西叛亂不斷。

這一次藤峽再叛,就是在張經被殺這件事作為導火索下,廣西長期蠻漢矛盾加劇,在明廷對南方失去控制後,發生的一場連鎖反應。

譚綸說道:“大都督和我說過,他這位房師汪巡撫,若是不肯降是為了百姓,若是降了也是為了百姓。”

“但既然汪巡撫降了,我們就不能因為廣西土司作亂而坐視不管。”

“大都督在我來東南之前就說了,我們是東南起兵,是為了反抗暴明,而不是為了占地為王,為了個人的富貴。”

“這天下之地,總有富庶和寒貧的,總有好治理的和不好治理的,但只要是我漢家土地,就寸土不能放棄!”

“大都督就曾經告誡我,千萬要記得安南的教訓啊!”

俞咨臯凜然,他爹是武舉人,從小都是讀書的,自然知道安南舊事。

安南,古代稱為交趾、交州,從漢武帝在此地設郡縣,這裏就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統治中。

在兩漢交替的時候發生了二征之亂,東漢開國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入交州平叛,安南重歸東漢。

漢末三國的時候士燮割據交州,就算是兩晉南北朝最後也都收服了交州。

可就這樣一個地方,到了大宋建國,宋太祖封安南丁部領為“安南都護“、“檢校太尉“、“交趾郡王“,將安南視為“列藩“。

從此之後安南加速了離心的速度,開始發展出自己的語言文字,最終脫離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