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

嘉靖四十二年,內閣只有首輔徐階和次輔袁煒,輔臣只有趙貞吉一個。

袁煒,字懋中,浙江余姚人,是嘉靖十七年的探花。

袁煒本來被嘉靖皇帝點為狀元,但是在最後的禮儀性質的臨殿答對中出言不遜,被貶為了探花。

袁煒的性格就是如此,見他人所作,稍不稱意,便大肆詆毀、譏誚。

他才思敏捷,也因為文采好,在之前的“青詞吃雞大賽”中平步青雲,一步步高升。

不過如今袁煒的地位卻很尷尬,他是浙江余姚人,也就是如今朝堂上不受待見的“浙黨”。

然後袁煒主持了嘉靖三十七年的會試,申時行、許國、王錫爵,都是他的得意門生,之前他也和三人非常的親近。

如今申時行已經確認從賊,剩余的兩個家夥也被錦衣衛暗中跟蹤看管起來。

袁煒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上書給許國王錫爵作保,朝廷才沒有罷他們的官。

但是袁煒也日益不受待見,每天去內閣也就是裝裝樣子,政事上他基本上不插手。

趙貞吉入閣之後,袁煒更是連內閣都很少去,告病在家。

不過這一次的元宵會議,袁煒是不得不參加了。

六部中,吏部尚書嚴訥,戶部尚書是趙貞吉兼任的,禮部尚書李春芳,兵部尚書楊博,刑部尚書黃光升,工部尚書雷禮,也全部在殿內在列。

其中兵部尚書楊博,就是之前執行了朝廷命令,掘開淮河大堤阻擋倭寇的南京兵部尚書。

楊博背鍋下台後,因為他了解江淮戰事,又很快被啟用為兵部尚書。

常年道袍的嘉靖皇帝,也難得換上了龍袍,在太監們的簇擁下來到了殿內。

眾人跪下來口呼萬歲,皇帝高坐在禦座之上,清了清嗓子說道:

“今日之議,史官皆不在列,也不入起居注和實錄,眾卿家可以暢所欲言。”

皇帝這句話說完,眾人更是緊張。

正常的國家會議,史官都是要在旁記錄的,會議內容都要編入實錄中,作為日後修史的素材。

皇帝這麽說,更是說明今天會議的內容事關重大,而且弄不好就要留下千古罵名。

果然,嘉靖皇帝說到:“今日之議,就是九邊精銳南下之後,和蘇賊決戰的地點。”

果然是這個議題。

眾大臣都沉默了起來,大家都很清楚,這樣重大的國策,一旦戰事有什麽差錯,那提出國策的人必然要背鍋。

大家都已經位極人臣了,只要賴在位置上就能行,根本沒有必要冒險。

看到群臣都不吭聲,皇帝心情更差了,他看了一圈還是先點了內閣首輔徐階的名字。

“徐閣老,你是閣揆,你有什麽想法?”

徐階也是老油條了,他直接說道:“臣不通兵事,不敢妄言,朝廷定下決戰地點,臣等必將做好後勤輜重的準備。”

徐階的老油條不出皇帝的意料,但是此時皇帝還是表現出了對他的不滿。

看向四周,皇帝還是點了專業對口的老臣,兵部尚書楊博。

楊博管著兵部,他自然不能再以“不通兵事”推脫了,楊博只好說道:

“臣以為,賊兵火器兇猛,但是裝填需要時間,若是能以騎兵沖鋒入陣,必定能夠攻破敵陣。”

“所以臣認為應該在適宜騎兵沖鋒的地方決戰。”

楊博這句話等於沒說,從決定調集九邊精銳南下的時候,用騎兵對付鳥銃手的戰略就定下來了。

“說地方!”

楊博只能硬著頭皮說道:“臣以為,江淮水網密集,不適宜騎兵沖鋒,決戰之地應該放在濟寧州。”

濟寧州,就是現在濟寧市,是魯國的故都,也是運河水網上的重要城市,地處於齊魯平原地區,是大明在山東的重鎮。

楊博這個提議,也是兵部反復討論確認的。

之所以不將決戰地點放在徐州,還是運河的問題。

在宋代之前,徐州的運河是溝通淮河和泗水,一路北上的暢通水道。

但是在南宋的時候,因為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治理水平低下,導致了黃河泛濫的問題,先後發生了黃河奪泗入淮,又奪淮入海。

原本通暢清澈的泗水和大運河徐州段,也變得泥沙淤積,也也阻斷了整個徐州運河的通暢。

因為河床升高,所以必須要不斷的加固堤壩,導致徐州城北部的河流就同黃河一樣是地上懸河。

而徐州的淤塞,導致了大運河在徐州這一段變得非常難走,有時候船只都無法直接通航,需要經過專門的水道人力拉過淤塞的航段。

在蘇澤穿越前那個歷史時間線上,萬歷年間就是因為運河徐州段經常的壅塞,最後開鑿了經過台兒莊的泇運河,繞開了運河徐州段,也讓徐州從這個時候開始失去航運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