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

潘季馴莫名其妙的看著譚綸。

這就是蘇澤犯了歷史經驗主義錯誤了。

潘季馴是明代有名的水利專家,可是人家在被委派去治河之前,根本就不是水利系統的!

現在的潘季馴,是一名側重於司法的巡案,同時他更大的理想抱負在民政上。

如今潘季馴在廣東就在推行均平裏甲法。

所謂的均平裏甲法,後來也成為張居正一條鞭法中的一部分,這項法令的主要辦法是:

先計算州縣的需要,估計所用的多少,讓老百姓依照自己的勞動力向官府納銀,一旦有過客或者公費的支出,都由官府發出銀兩,派購買。

裏長只是在官府處理公務,甲長則全部下放回家務農。

這套方法其實就有後世近代政府做財政預算的雛形了。

官府計算一年的預算,折成銀兩向百姓攤派征收。

超過的勞役部分,則政府出錢買單。

而由於裏長甲長這種不是朝廷編制,但是對小民百姓的接觸最多,也最容易橫行鄉裏的階層,潘季馴的方法等於是取消了甲長的食利特權,讓他們在家種田。

而對基層組織有需要的裏長,則取消他們在鄉裏中決策的權利,而是讓他們作為兼職官吏,定期在官署中完成公務。

潘季馴這一套的方法,可以說是他根據基層官府的工作實際,提出的給百姓減負的方法。

面對無休無止的攤派勞役和強行征收,均平裏甲法在廣州府實行的時候,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不過這樣一個在民政上頗有見地的官員,在蘇澤穿越前的歷史時間線上,他被派去治理黃河。

也虧著潘季馴是個有水利天分的,他在治理黃河的時候提出了“束水攻沙”的辦法,解決了黃河下遊泥沙淤積的問題,算是部分疏通黃河、淮河和運河三方的水道,黃河下遊得以數年無恙。

可就這樣一個技術官僚,因為張居正死後抄家的問題上,為張家說了幾句不平之言。

李植劾以黨庇張居正,“朋黨奸逆,誣上欺君”,言辭刻薄。神宗令潘季馴自辯,潘季馴上疏認罪,被削籍為民。

後來雖然官復原職,受命總督河道,很快就因病在任上辭世。

而在如今這時,潘季馴還沒和黃河扯上關系,他疑惑的看著譚綸說道:

“子理兄,你的意思是大都督要讓我去治黃河?”

譚綸也是莫名其妙,不過傳完了蘇澤的話,他就說道:

“時良兄,大都督是想要讓你棄暗投明!”

潘季馴看著譚綸,心中也有些糾結。

譚綸出事之後,潘季馴作為同年同科的好友,也上書給譚綸鳴不平的。

可現在譚綸出現在他面前,讓他投奔蘇澤,潘季馴又有些遲疑。

譚綸看出了潘季馴的遲疑,他立刻說道:“時良兄,我知道你在廣東推行均平裏甲法,是想要給百姓減負,可是你讀過大都督的《告民三則》嗎?就算是用了均平裏甲法,廣東百姓的負擔比之閩越如何?”

潘季馴搖頭說道:“均平裏甲法只能減少官府加征,對已經有的賦稅沒法減。”

譚綸又說道:“我大明有多少良法最後都是人亡政息,你如今在廣東推行此法,等你去任之後此法就廢了。”

“我知道時良兄為百姓減負的志向的,若是大都督事成,天下百姓都能和閩浙百姓一樣輕徭薄賦,難道這不是你想要的嘛?”

潘季馴遲疑了一下說道:“我不過是廣東巡案,子理兄還是先勸服白知府吧。”

譚綸知道有戲,他對潘季馴說道:“既然如此,那若是白知府也同意反正,廣府十五縣能夠盡數入大都督之手嗎?”

潘季馴愣了一下說道:“只要廣州城下,其余諸縣我可以協助勸服之。”

譚綸立刻說道:“那我這就去動身,勸服白知府反正!”

這一次譚綸自然不是孤身一人來的。

十天前。

——

譚綸從福州南下之後,立刻乘船去了剛剛被新軍攻克的潮州城。

譚綸見到了帶領第三旅修整的俞咨臯,戚家軍也算是譚綸的老部下了。

當年他和戚繼光調入福建,戚家軍的骨幹都是他一手招募訓練的。

俞咨臯對譚綸也非常的尊敬,不過譚綸也不是來和他敘舊的。

譚綸上來就問俞咨臯道:“如今潮州府能帶多少兵上船南下?”

俞咨臯老老實實的說道:“戚家軍本部五千人,在平定飛龍軍時候吸收收編了兩千人。”

“攻占潮州府雖然損失不大,但是彈藥裝備都需要補給,還能出戰的最多兩千人。”

譚綸展開廣州府的地圖說道:“兩千人夠了!”

他又問道:“你的炮艦能夠駛入珠江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