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楚王熊圍的禮賢(第2/2頁)

這一幕,徑直是讓在場的楚國群臣也都一時都看懵了。

雖說這楚王熊圍對於別國的“人才”往往也都是來者不拒的。譬如他這新認命的右尹,那可就是鄭國穆公之孫,當年公子嘉之亂的“罪臣”——然丹。

招降納叛,作為楚王熊圍用人的一大特色,這似乎又與曹操有了幾分暗合之處。

但是即便如此,他們又何時見過楚王如此厚待一個別國的人才呢?

理所當然的,那些不認識李然的人,紛紛是在那一通交頭接耳,各自揣度著這人到底是何方神聖?而少數認識李然的人,則皆是面色低沉,顯然都是一副不太高興的樣子。

畢竟看到自己的國君如此禮遇一個外邦之人,甚至還享受自己都未曾享受的待遇,各中滋味,可真是令人……五味雜陳。

“子明先生遠道而來,寡人卻有失遠迎,還望子明先生不要見怪啊。”

而楚王求賢若渴的架子還沒擺完,剛一入座,便是朝著李然拱手致歉,賢王的模樣在他的身上是一覽無余。

“大王何出此言,然不過是鄭國一介行人,豈能勞駕大王親迎。”

其實,李然也只是隨之應聲,不過他刻意強調了一番自己的身份。

他當然知道楚王有招攬他的意思,但若他李然當真被這點面子功夫就能哄騙過去了的話,那他只怕也早已是活不到今天。

“唉,子明先生切莫自謙!”

“寡人早已是說過,先生之大才,可堪這天下之英雄!而如今天下,又誰人不知你子明先生乃德才兼備,可運籌天下之人?”

“如今寡人得先生一人,我楚將興啊!”

楚王毫不掩飾的將自己招攬之心給顯露出來,而這一番吹捧,饒是伍舉當年只怕是也是未曾有過的。

“來啊,奏樂!為子明先生接風洗塵!”

話音落下,楚王興致頗高的便要讓宮人奏樂起舞,開始筵席。卻完全沒有意識到,此刻章華宮外是還有鄭伯,子產等人在那駐足候著。

李然聞聲,急忙起身,並是躬身言道:

“大王!寡君一行如今還在宮外等候,此刻怕是還不到擺筵的時候。莫不如等君上見了寡君與子產大夫,再行開筵不遲。”

畢竟他現在還是鄭國的臣子。

既身為鄭國的臣子,現在鄭國的國君和執政卿等人都還在外面候著,他卻已經要在大殿內吃上了筵席?這種事一旦傳將出去,天下人還該當如何看待他李子明?

李然當然知道這一點的嚴重性,所以,這才勸諫楚王,要他先行與鄭伯會面,把該辦的正事都了結了才好。

楚王聞聲,卻只微微一笑,並甚是不假思索的應道:

“好吧!既是子明先生開口,那寡人又豈有不從之理?傳令下去,讓鄭伯一行人且都進來吧,就看在子明先生的面子上,權且讓他們進來一同享樂!”

聽得這些話,李然卻也並不傻,頓是一陣腹誹:

這不是擺明了挑撥離間麽?這話要是傳到鄭伯耳朵裏,他又該如何作想?人家好歹是堂堂的一國之君,居然還要看我一個行人的面子?

饒是李然脾氣再好,也不由對楚王的這些個蓄意招攬的手段而感到不恥。

但現下畢竟是在人家的地盤上,楚王能同意讓鄭伯和子產進來,便也算是給足了他面子了,他當然也不好再說什麽。

不多時,鄭伯與子產皆是雙雙入殿,不過瞧這兩人額頭上的大汗珠,也不難猜出他們定是同樣受了這章華台的階梯之苦。

緊接著,便是兩國國君會面時所該有的客套寒暄之詞,無論是楚王還是鄭伯,都極盡附會之辭,總之就是該客氣的“客氣”,該禮敬的“禮敬”。

鄭伯恭賀楚王即位,楚王則是誇贊鄭伯治理鄭國有方。

但畢竟一個人便有八百個心眼,所以這話裏藏話的博弈也可謂是被他二人給演繹到了極致。

最後,在雙方進行好一番友好“交談”後,楚王這才命人是於大殿之上重新擺上了筵席,算得是聊以款待鄭伯一行的大駕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