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航天公司入場券,我要定了!(第2/3頁)

陳河宇拿起茶壺,倒上兩杯清亮香濃的茶水,遞到孟老身前。

“你收購了紫港電子,打算做些什麽?”

孟老輕輕抿了一口,終於步入主題。

果然!

陳河宇頓時明悟,自己手中的產業,只有芯片才能引起對方的重視,羲和EDA的成功,讓孟老看到了華國單導體崛起的希望。

“先實現28納米芯片的量產化,若是有余力,再繼續攻克14納米的工藝制程。”

陳河宇坦誠說道。

“所以,你訂購了100台NXT 1950i光刻機?”

孟老面露欣賞之色,反問道。

在EUV光刻機還未誕生的2015年,NXT 1950i DUV光刻機已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制造設備,一台光刻機每天可以生產6-10萬枚14納米的芯片。

價格高達3.1億華幣,100台就是310億華幣!

放眼華國整個產業鏈,具備這個魄力的企業並不多,倘若無法沖破技術壁壘,徹底掌握14納米的芯片工藝制程,這筆采購單形同打了水漂。

既然陳河宇敢砸錢,就代表他有信心大規模量產14納米芯片,這就是孟老特意約見他的重要原因。

“設備到手再說,畢竟國內不缺芯片設計人才,加上羲和EDA軟件的問世,我有信心在一年內完成14納米的封裝測試工作。

要是讓對面的老外知道,我能不能收到光刻機還是兩說。”

陳河宇指向東面,緩緩解釋道,嘴角勾起,在這位大佬面前,依舊不忘畫著大餅。

潛台詞就是,我這麽給力,您不得給點扶持?

“辦事沉穩,退一進三,是個好苗子,那我就期待你早日量產14納米的芯片,和英特、鎬通這些芯片巨頭一爭高下。”

孟老笑著回道。

國產芯片一直處在落後的境地,上一年芯片進口數量是3100億個,訂單總額超2000億美刀,甚至超過了原油和大宗商品。

出口數量僅1800萬個,不到進口萬分之一,大額利潤全被老外給賺走了。

這是孟老心中的痛!

在他得知未來科技的舉動後,立刻讓柳秘書傳話,抽出時間約談陳河宇,想明確了解對方在芯片領域的技術掌控程度。

陳河宇聽完臉色急了,您老人家別光說不掏錢啊,漂亮話誰都愛聽,但那不管飽呀。

“前路崎嶇,還是需要上面的照拂才行。”

他笑吟吟說道,眼睛促狹,閃過狐狸般的狡黠。

“說說,想要什麽支持?資金、土地、研發人員,還是稅務優惠政策?”

孟老豪爽道。

“您說的我都想要,其他方面,能不能給我一個開設航天公司的名額?”

陳河宇趁機獅子大開口。

按理說,在2014年,華國曾發布過《關於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航天領域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私人資本在航天領域的參與方式和支持政策。

換言之,態度上支持鼓勵民營航天公司的成立,但實際上,截止目前,依舊沒有出現任何一家純粹的私人航天公司。

為此,陳河宇還找柳秘書打聽過,回復是:“癡心妄想!”

考慮到安全和監管要求,技術和資金量問題,這項產業“普通人”壓根就沒有進入的機會。

陳河宇現在不缺錢,就缺一張門票。

“你想做華國的馬絲克?”

孟老沉聲問道。

“他是他,我是我,給我權限和機會,超越SpaceM又有何難?

馬絲克在我看來,不值得成為一個目標,只是前進道路上的小小障礙。”

陳河宇胡吹道。

他心裏隱藏著一個超大型計劃,要是能實現,華國會變得更加強盛富饒,這個世界也會迎來新的變革。

“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航天公司的研發成本、制造投入,以及試錯費用,都不是你能想象的。”

孟老勸說道。

“我明白,但這些費用支出的前提,都建立在當前的成本設定上,假使火箭發射的成本可以降低80%呢?”

陳河宇攤開雙手,平靜且自信道。

馬絲克都能玩得起,他難道玩不起?大不了一年投個50億美刀,用錢砸上太空。

“如何盈利呢?”

孟老想要打醒他,私人航天公司,拋開最困難復雜的技術難題不談,怎麽做到收支平衡,才更讓人頭疼。

“隔壁的馬絲克,在三個月前,宣布了星鏈計劃,預計向太空發射1.2萬顆軌道衛星,向全球用戶提供高速、可靠的互聯網連接服務……”

陳河宇輕輕一笑道。

“你想搶三大通信集團的生意?這裏面的水太深,恐怕你剛進來,就得掉進萬丈深淵。”

孟老想了想,淡淡說道。

三大通信公司每年數萬億營收,牽扯到多方、上百萬人的利益,不可輕動!

陳河宇的想法,完全是要砸開三大通信公司吃飯的鍋,設想極為超前大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