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陶侃 劉伯溫(第3/3頁)

但別人可不會這麽想。

所以。

在陳郡謝氏沒有徹底融入大夏之前,王景寧願把謝安掛在國子監祭酒這種聽起來無比清流,實權卻不大的位置上。

至於張居正……他現在的職位沒有人能代替。王景也需要他跟在身邊,替自己參考全局。

“謝安不方面用,陶侃倒是不錯!”

“他出身不算太高,既能治理地方,安撫百姓,也能帶兵剿匪,處理軍務……正好朱標離開宣城的時候沒有帶上他!”

“等他來到金陵,先召見他看看對方的態度,若是願意效力,就讓他返回宣城,輔助章惇……”

王景心中暗自想著。

想要盡快的平定宣城等地,也不一定需要謝安。

當初和謝安同朝為官的陶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陶侃是真正的寒門出身,能在東晉這種門閥當道的時期崛起,絕對是一個無比勵志的故事。

他還是位列武廟的名將之一。

不過王景更看重的,還是他的治政和平定地方的能力。

……

在王景想到陶侃的時候。

他已經跟著鎮江行營的一部人馬來到了金陵附近。

由於接收金陵的時候,並沒有發生大戰,金陵城內的街坊以及城外的村鎮,並沒有遭到破壞,等到局面穩定後,金陵立刻復蘇。

並且隨著大江渡口的逐漸放開,金陵變得越發的繁華,每天都有大量的船只順著運河南下,原來在泗洪、揚州的文武家眷,還有富商豪族,都選擇在金陵安家置業。

“好熱鬧!”

在靠近金陵的時候,金陵城門外面道路的兩旁,有不少的百姓在道路兩旁叫賣,各型各色,大量的百姓、士子在城門進出。

跟著夏軍兵卒來到金陵的陶侃注意到,這些百姓的臉上,沒有多少悲傷和恨意。

這讓他心中有些驚奇。

金陵畢竟是明軍的根本,明軍在這裏經營了多年,朱元璋父子也是明君,治下百姓過的應該不錯,怎麽明軍覆滅之後,金陵的百姓卻太多悲傷和感念?

陶侃雖然是名臣名將,卻沒有當過君主,自然沒有悟透民心似水,隨時能夠變化。

百姓大多數的時候是愚昧的,只要讓他們吃飽飯,再給一點好處,就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不遠處,一輛雲車上。

兩個讀書人打扮的男子也在觀察金陵的情況。

這兩人便是劉伯溫以及他的好朋友葉琛。

在聽到朱元璋隕落,明軍覆滅的消息後,劉伯溫終於下定了決心,和葉琛一起來金陵,近距離的觀察大夏的情況。

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在得到確定後,兩人才會投奔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