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吃蟹(第2/4頁)

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任由其中有些不知是否被指示來挑事的刁民暗中鼓動,將百姓的情緒挑動的愈發沸騰。

就在這時,後方突然有腳步聲傳來,眾人循聲望去,頓時露出喜色。

“是解大人來了。”

解縉來得不急不緩,但他一來,整個場面就平靜了許多。

“國師果然厲害,若是沒有這一手準備,恐怕即便推進到了如今的地步,想要更進一步,也是千難萬難。”

解縉透過門縫向外瞥了一眼,看著眼前這幅混亂景象,心中暗自慶幸。

雖然國師如今在京中面臨的困難也很多,但還是給予了他不遺余力的支持,不僅陛下通過了請求,備倭軍會被調動三個衛,而且後續戶部和大明銀行的專業人士,也在集結準備北上,幫助解縉完成大規模的查賬。

除此以外,糧食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沒有動用儲備糧,而是直接從肥富販賣的日本大米裏調運,舍不著孩子套不得狼,這部分雖然是安撫百姓的成本,但實際上,只要能充分發動灶戶,那麽查出來被貪墨的鹽稅,是一定能把這部分糧食成本給彌補回來的。

解縉沒急著出去,而是先組織控場。

由於錦衣衛人手沒那麽多,所以又調用了一部分府裏的衙役,看起來倒是頗具威懾力。

趙海川率領著幾十名錦衣衛,還有一百多名衙役,迅速地封鎖了路口,把這些聚眾鬧事的灶戶和市民驅趕到了裏面,任由他們在裏面大罵,不許離開。

“諸位稍安勿躁,欽差大人來了!”

趙海川站在高台上,高聲喝道。

聞言,那些憤怒不平的灶戶和市民頓時安靜了許多,畢竟他們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不是江洋大盜,目的達到後,也就不敢造次,尤其那些挑頭的看到他,也不敢亂砸了,乖巧的退到一邊,畢竟解縉代表的可是皇帝。

解縉見狀滿意的點點頭,隨即命人打開大門,走出驛站,朗聲說道:“諸位鄉親父老,朝廷對於兩淮鹽場的鹽稅收入的清理計劃已經確定,現在就是要對各地的鹽稅進行核算。”

“近期內,我們已經抓獲了數十名涉嫌貪墨鹽稅的官吏,案件推進的速度大大提高,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數字。”

“但是,相比於鹽稅調查案件的推進,淮安府各地糧價的暴漲卻是觸目驚心。”

“諸位父老鄉親請想一想,難道真的是我們的到來,才讓糧價提高了?”

“顯然不是如此!是有人在背後搗鬼,是有人借著你們這些淳樸的百姓,來向我施壓!”

“但是,我可以向大家承諾的是,朝廷不會不管淮安府,雖然平抑糧價並非我受皇命之一,但這個責任,本官責無旁貸!”

“從明日起,就會有足夠的糧食從南方起運,由官府以此前的糧價投放到市面上,當然了,為了防止不法商賈大規模囤貨居奇,將以戶為單位,每戶每日限購。”

聽著解縉的話語,人群中議論紛紛,有些人覺得朝廷出手太及時了,但也有人覺得這是誆騙他們回去的,一定不會有這種好事。

事實上,在古代,地方士紳對於農村的掌握遠勝於官府,每年的秋季,各地的糧食減產,士紳肯定會及時察覺,然後就是聯合糧商,對糧價進行打壓,導致農民的余糧被低價收購,繼而開始糧價的暴漲。

同樣,對於糧商來說,只要有了糧食就能獲取財富,但沒有高糧價就什麽都沒有,所以糧商們寧願付出大量的金錢和利益,也希望官府能夠不出手幹預和維護糧食的供應,付出哪怕再多也願意,因為只有保證了他們的利益,他們才能從饑餓的百姓手中獲取大量的財富。

而官府往往是對此不聞不問的,因為一旦出手平抑糧價,那麽得利階層的空間就會被擠壓,甚至連賺錢的機會都沒有了,這也是官商勾結的基礎。

而這種做法,其實也是朝廷最喜歡的做法,因為朝廷需要的是吃不飽飯但沒力氣起來造反的饑民,而不是年年風調雨順養起來的健壯農家子。

解縉繼續說道:“這段時間,我們派人在各縣巡視了一遍,結合各地官員上報的,綜合統計後,我們發現了一個很糟糕的情況……”

“糧價上漲,不僅給沒有田地的市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對於有一部分田地耕種的灶戶,同樣影響不小,本官知道你們當中,就有很多灶戶,在這裏本官要說的是,此前對於灶戶私賣余鹽的事情,朝廷不會為難灶戶,而兩淮鹽場南方靠近揚州府的部分地區,也都開始了正常的煮鹽復產,希望你們回去以後,也把這個消息向更多的人說清楚。”

解縉講了很多,民眾的情緒逐漸平復,還有人想挑事,卻往往是一發動,就被錦衣衛挨個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