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剪刀差與比較優勢學說(第2/2頁)

“你看我這個線,像不像剪刀?”

三人一看,還真是如此,長得就像是兩把交叉在一起的剪刀似地。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朱高煦有些難以理解。

姜星火解釋道:“正如我剛才給你們講解那封信所說,從南宋開始,招募數百人一同勞作的手工工場,跟之前的小作坊相比,就已經顯示出了巨大的效率優勢,我將其稱之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集約化優勢。”

“即便沒有我之前跟你們說的【鐵馬】出現,這種依靠人數進行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譬如紡織業,也足以利用這種巨大的效率優勢,生產出成本更低、產量更高的紡織品,這種紡織品在海外貿易中,賣的價格是不變甚至更高的。”

“……而如果元代就已經普遍應用的水力大紡車得到了升級改進,這種貿易優勢,將變得更加的巨大,這就形成了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的第一把剪刀。”

說著,姜星火用左手比了個邱胖子的經典手勢,剪刀手。

“你們要知道,華夏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而言,是擁有比較優勢的。”

鄭和覺得新奇,口中喃喃道:“比較優勢?”

“對。”

姜星火給他們解釋了一下這個新名詞的原理:“田忌賽馬總聽說過吧?說說田忌賽馬是怎麽贏的?”

被姜先生示意的朱高煦老實答道:“便是田忌與齊王賽馬,田忌一方的上、中、下三等馬,每一等的質量都劣於齊王的馬。但是,田忌用完全沒有優勢的下馬對齊王有完全優勢的上馬,再用擁有優勢的上、中馬對付齊王的中、下馬,結果取勝。”

“這就是比較優勢。”

“譬如,我們以大明和安南的貿易舉例。”姜星火闡述道:“安南的稻米和布匹這兩種商品,跟大明相比,在單位產量和質量上都處於劣勢,沒問題吧?”

“沒問題。”

卓敬點了點頭,安南雖然光照水文條件好,也跟大明的江南種著同樣的占城稻,但由於其地農民缺乏精耕細作,耕種相對粗放,跟大明的江南稻米相比,無論是單位畝產量還是顆粒飽滿程度與口感,都處於劣勢。

至於紡織,那就更別提了,絕大多數安南婦女只能紡織出用以遮蔽身體的土紗土布,同樣的勞動,最後得到的布匹,跟大明的產量和質量都差得遠。

“安南的稻米和布匹跟大明比都處於劣勢,但只要處於總體劣勢的安南在稻米和布匹這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於總體優勢的大明在稻米和布匹這兩種商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那麽安南在劣勢較輕的商品生產方面就具有比較優勢,大明則在優勢較大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姜星火笑著說道:“那麽問題來了,安南的稻米和布匹,哪種商品劣勢較輕?”

“自然是稻米,因為安南的稻米雖然跟大明略有差距,但差距並不算大。”

“這就對了。”

姜星火繼續說道:“大明和安南,如果這兩個國家分工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其處於比較劣勢的商品,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就是國際貿易裏比較優勢的原理。”

“也就是說,大明出口布匹,安南出口稻米,那麽兩國按比較優勢參與國際貿易,通過‘兩利取重,兩害取輕’,兩國都可以獲得利益。”

“而大明的布匹手工工場,是所謂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提高了效率,所以出口時跟過去不同,還有工農業剪刀差?”朱高煦眼神一亮。

“非止如此,這只是剛才說的第一把剪刀,還有第二把呢。”

姜星火輕聲道:“安南是農業國,既然是農業國,那就有剝削農產階層和手工階層的地主階層,你們猜猜,在這種國與國的國際貿易發生後,安南的地主階層當權者,通過出售稻米獲得了優質且相對廉價的布匹,這些地主階層的當權者,會做什麽?”

朱高煦忽然打了個哆嗦。

“會通過政治或經濟的手段,迫使本國效率低下的手工業階層裏的布匹生產者,轉變為農產階層,生產更多的稻米!而原本就生產稻米的安南農產階層,也會被迫以更低的價格向安南的地主階層當權者出售稻米!”

“不錯,跟大明相比處於比較劣勢的國家,必然會利用手中的政治、軍事、經濟權利,低價向農產階層收購農產品,用以換取大明的手工業產品,乃至機器制造的工業品。”

“這就是第二把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