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版本答案(第4/5頁)

薛向點頭道:“適才我已經解釋過,王相公之所以頒布均輸法,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制度,過於死板,導致運送到京城的貨物,經常不是京城所需要的,從而讓一些商人可以低價購入,然後朝廷又必須花高價去跟商人購買。

而均輸法就可以避免此類情況,完全根據京城所需進行購買,同時發運司會從欠收的地區,征收錢幣,然後去豐收且價格較低的地區購買貨物,同時將豐收地區的貨物,販賣給所需地區,如此一來,商人自然是難以囤積居奇。

朝廷是有所得利,但這會令各地變得更加安定,因為這樣就能很好的避免,朝廷被商人趁火打劫,以及百姓受到商人的剝削。”

張斐問道:“可有具體案例,說明這一點。”

“有的。”

薛向點點頭道:“大概在兩年前,揚州發運司手中有一百萬石糧食,但是當時京城所需糧食已經滿足,如果根據以前的情況,這一百萬石就送到京城去了,可能又得折價賣出去。但發運司是知道京城的需求,故此是將此消息上報給朝廷,但也引發一些爭論,有人建議就地賣了,然後換成輕貨送去京城。

這麽做的確是最有益於朝廷的方案,但這必然會沖擊當地的糧價,損害當地農民的利益,當時王相公是力排眾議,將這一百萬石糧食運送到江南西路,販賣給一些糧食欠缺的地區,發運司在這一筆交易中,幾乎無所得,但卻造福於百姓。”

說著,他拿出一份證據來,“這裏面有著這一筆交易的具體記錄。”

立刻便有一人過來,將證據交給王鞏。

這一番話,令不少官員陷入沉思之中。

這的確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是以前制度,就會變得非常糟糕,又會徒增消耗,以及浪費。

但韓琦、富弼都認為,這是在於人,薛向自己也說了,朝中是存在爭議的,換成呂惠卿,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結果。

張斐又繼續問道:“薛發運使認為,發運司可否完全替代商人?”

薛向搖頭道:“那當然不能,發運司主要的職權,還是供應京城。”

張斐道:“但是薛發運使也承認,均輸法使得商人無利可圖,同時發運司又無法取代商人,這不會引發問題嗎?”

薛向道:“均輸法主要是影響那些想要趁火打劫,謀取暴利的商人,而不是針對所有商人。”

張斐問道:“假設京城缺五千匹絹,而發運司立刻得出一個最佳方案,就是從揚州購買,那麽商人可否與發運司競爭?亦或者,揚州的絲商,能否拒絕將絹賣給發運司?”

薛向避重就輕道:“供應京城,事關重大,不容有失。”

私下場合,他肯定會說,當然可以競爭,問題誰敢。

但這種場合,大家都看著,他可不敢這麽說,萬一這一群商人團結起來,到處跟發運司爭搶,那就完了呀!

“也就是不能。”

“嗯。”

“絲商想要賣貨給發運司,是否需要行賄?”

“不需要,這是違法的,發運司也是嚴令禁止。”

“是否存在這種情況?”

“也是存在的。我們發運司也處置過一批貪官汙吏。”

“但仍在繼續發生?”

“如果我知道的話,我一定會嚴懲的。”

“發運司會不會公布自己的買賣計劃?”

“不會,以免有人趁機謀利。”

“方才薛發運使說,發運司將一百萬石糧食賣去江南東路等糧食缺乏的地區。但是,我想請教薛發運使,如果當時發運司沒有去的話,會否有商人倒賣糧食去那些地方?”

“會的。”

“如果發運司去了,還會否有商人去當地做倒賣糧食?”

“那應該不會。”

“為什麽?”

“倒賣糧食賺得就是差價,既然發運司已經供應上糧食,糧價就會回落,可能將糧食運送過去,就賺不到錢。”

“我在河中府,聽說過薛發運使的一些事跡,知道薛發運使非常擅於理財,為官府賺得不少錢,如果薛發運使是一個本分的商人,遇到上述的這些情況,會怎麽應對?”

“……!”

薛向雙臂放在桌上,十指交叉,目光呆滯。

周邊也是鴉雀無聲。

司馬光他們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隨著提問的深入,大家也都漸漸將心思放在解決問題上面,而不是孰是孰非上面。

過得好一會兒,薛向摸了摸自己那一縷山羊胡,“咳……嗯……我……我承認這確實會影響到商人的積極性。”

說罷,他又馬上補充道:“但是朝廷必須及時改善財政問題,而均輸法不但減少財政許多支出,也減輕許多百姓的負擔。”

張斐問道:“”所以,薛發運使認為,照此趨勢發展下去,也並無太大害處,反而有益於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