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死局?(第3/4頁)

文彥博道:“那只是因為官家目前還需要公檢法,故而願意妥協。但在我看來,這都只是海市蜃樓,不可能再往前進一步。”

富弼嘆道:“也不瞞你說,如何破這個僵局,我至今也未想到。”

文彥博道:“或許根本就破不了。”

他是保守派中的保守派,崇尚的是祖宗之法,但不是說他覺得祖宗定下的制度,就是完美無缺的,而是當大家都崇尚祖宗之法,就能夠限制住皇權,從而奠定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如果沒有祖宗之法,這句話就不成立。

為什麽富弼、韓琦、歐陽修、文彥博這些慶歷改革派,會不惜代價地去反對王安石變法。

雖說年紀大了,思想必然偏向保守,這是人性,肯定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至於會讓他們變得這麽保守嗎?

也不見得。

其實還有諸多原因,其一,王安石提倡利益至上,他的新政完全是圍繞財政在展開,而這破壞了儒家治國的傳統。

其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王安石是要加強皇帝集權,這破壞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根基。

而他們都是老臣,都是生在仁宗時代,在那個時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達到頂峰,他們當然都希望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皇帝必須承認自己一個人是治理不好國家的。

但可惜神宗即位以來,就急轉直下。

看似治國理念之爭,但隱藏在這下面的,還是權力之爭,主要就是皇權與相權。

在歷史上,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但其實保守來也是一敗塗地,因為經過神宗的努力,到宋徽宗時期,最終還是完成皇帝集權。

也許是天意弄人。

神宗要集權,主要是為富國強兵,開疆擴土,但偏偏最終大權落在一個藝術家頭上,真是太搞人心態了。

由此也可見,這集權的利弊。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屁大的事都能扯上半天,最終無疾而終,皇帝若能一言九鼎,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但你必須要確保,代代明君,否則的話,要是碰上一個藝術家,就全部玩完。

文彥博與富弼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要限制皇權,但分歧在於,文彥博還是更推崇天命、祖宗之法,這一整套儒家體系。

但富弼卻認為,從王安石提出得“三不足”,以及正式將祖宗之法寫入宋刑統,這祖宗之法已經是漸行漸遠,他認為士大夫應該團結在公檢法周邊。

文彥博之前也嘗試過,他才答應司馬光出任禦史中丞,但漸漸地,他發現這公檢法就是一個死局,還是完全被皇帝掌控,而且是不可能破局的。

從程昉到皇城司,再到禦史台,都不難看出來,公檢法就是不敢跨出這一步,只是說張斐的口才比較好,律法造詣比較高,將這一點給掩蓋了過去。

可單就公平公正而言,真的不應該處罰他們嗎?

程昉所為,跟那王鴻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王鴻也沒有貪汙受賄,他也是盡心盡力在幫國庫收稅。

文彥博對公檢法是耐心耗盡,是愈發不滿。

此案其實就是很多保守派,對公檢法不滿的宣泄。

而祖宗之法就不一樣,你就是當著皇帝面,喊祖宗之法,皇帝也不敢說你錯,畢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其實富弼暫時也看不到破局的可能性,但他認為至少目前公檢法還在發展中,不應太早下結論。

……

司馬光倒是沒有他們想得那麽深刻,他還是注重於國家當下面臨的問題,而且司馬光內心對於這結果,也是非常不滿的。

從最終的判決來看,是既沒有解決禦史台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均輸法的問題。

是決不能到此結束。

雖然這個計劃,是張斐提出來的,但其實他也非常認同,故此才會答應張斐。

宣判後的第三天,在保守派的操作下,一群來自江南的富商,突然來到檢察院,要狀告東南六路的發運司,以權柄某私財,侵占他們商人的正當權益,導致東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嚴重危害江山社稷,且希望檢察院能夠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

這一狀,真是石破天驚。

京城的商人都給嚇蒙了,這些商人是瘋了嗎?

雖然商人在宋朝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但那也只是相對而言,不然的話,王安石也不會選中他們這些大富商來整。

可更離譜的是,檢察院還真就接納了他們的訴狀,表示會針對此事進行調查的。

王安石得知此消息,頓時是勃然大怒,這真的是人善被人欺,你們這些家夥是有完沒完,此事都已經結束了,你們又來告狀,老子什麽都別幹,天天陪著你們打官司算了。

這不用想也知道,這背後肯定有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