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六章 天道與人道(第3/5頁)

……

在昨天下午和傍晚時分,許芷倩和高文茵相繼為張斐誕下一子,這令張斐高興壞了,兒子都是其次,關鍵是兩位夫人都安然無恙。

要知道張斐對於古代接生,是很沒有信心的,昨天急得差點都尿褲子,尤其是高文茵生養的時候,足足一個時辰。

真是煎熬。

今天張斐直接拿出一萬貫,去京城各寺廟,各道觀,他完全不信這些,但昨天他也只能向著神明祈禱,怎麽也得還願。

大家聞此消息,是馬上趕來,目前誰都清楚,張斐就是朝中新貴,這關系必須得維護好啊!

此時院內是賓朋滿座,熱鬧非凡。

當然,司馬光、王安石二位也是往常一樣,是同時出現在張家。

真是一段孽緣。

此時,二人正與許遵、張斐坐在內堂說話。

“二位對張三是恩重如山,這小子能有今日,全憑二位貴人的提攜,不如二位給我這兩位小外孫取一名。”

許遵向司馬光、王安石道。

張斐連連點頭道:“是呀!二位大學士也知道我的文化,基本也就是張三的水平。”

司馬光呵呵一笑,“你知道你還不長進?”

“沒這天賦。”

“我看你是沒這勤奮。”

“這是我為數不多贊成他的。”

王安石呵呵道。

司馬光瞪他一眼,又向許遵道:“有仲途在,哪裏輪到我們來取名。”

許遵忙道:“我這是有私心的,就想我這兩位寶貝外孫,能夠沾沾二位的貴氣,願二位能不吝賜名啊!”

“行。”

王安石可沒有司馬光那麽磨蹭,稍一沉吟,便道:“這大郎就叫做張興,如何?”

張斐一聽,心道,草!你這也太隨意了吧,張興跟張三有區別嗎?我也能取啊!不禁問道:“王學士,這裏面有何講究嗎?”

王安石道:“令郎生於國家興盛之際,單名一個興,那是再貼切不過了。”

許遵呵呵笑道:“好好好!興,興,好一個興啊!真是大道至簡。”

興?新?張斐頓時反應過來,你還真會取名,點頭道:“好,就叫張興。”

說罷,張斐又看向司馬光。

司馬光哪裏聽不出王安石這弦外之音,而且王安石還強調大郎,那他只能給二郎取名,是要壓他一頭,他捋了捋胡須,“二郎不如就喚作補之?”

張補之?你這……這又太拗口了吧?你兩個是成心在玩我吧。張斐都有些暈。

司馬光道:“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世上之事,最難莫過於損之余者,補之不足者。乃因人之道,是損不足以奉有余。”

說到這裏,他余光瞧了眼王安石。

這番話,張斐是知道的,出自道德經,也正是因為這句話,使得他非常敬佩老子,那時候就能說出這一句話,簡直不可思議。

自然的規律,就如張弓射箭,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

真是言簡意賅,吊翻天的存在,在張斐看來,真是勝過世間一切哲理,因為這一點幾千年下來,古今中外,是從未變過。

而老子對於聖人的看法,就是要以天之道治國。

幸虧這句話沒有成為聖人的標準,否則的話,還真就沒個聖人了。

很明顯,司馬光就是在諷刺王安石的新政,不過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大白話來說,就是損民之利,為國斂財。

王安石頓時怒氣翻騰,他倒也不敢說,自己是奉行天之道,他認為自己是劫富濟國,而非是貧,但他的理念,也不是要去劫貧濟富。

取個名字而已,你也要借題發揮。

欺人太甚啊!

司馬光心想,不是你開始得嗎?又道:“而其父的法制之法,只是捍衛個人正當權益,是保不足,卻無補之。再者說,其兄單名一個興,寓意國家興盛,弟輔兄,補之則興也。”

這番忽悠下來,張斐還真TM就信了。

但王安石很不爽,補之則興,你這是赤luoluo地強J我的新政啊!道:“我說君實,這親兄弟一個單名,一個雙名,是何道理?”

古代取名,要麽就都單名,要麽就都雙名。

司馬光道:“你可以改為雙名。”

王安石怒哼道:“為什麽是我改,我先取的,你應該隨我,弟也應該隨兄。”

“是你不懂長幼在先。”

司馬光暗示自己比王安石要大兩歲,你卻爭著幫大郎取名。

王安石哼道:“能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