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公檢法頂呱呱(第3/5頁)

權貴們面色一緊,小心肝是撲通撲通地跳。

現在很多人猜測,皇帝是要整他們。

皇帝的態度,令他們很是害怕。

趙抃道:“臣的職權如此,若陛下想要給予進一步處罰,可以讓禦史台、大理寺接手此案,因為根據制度,最高是可以上訴到大理寺、禦史台、審刑院。

皇庭未有完全遵循律法,這個理由也足以上訴到大理寺,或者審刑院、禦史台。”

他這一說,蔣之奇他們頓時不知如何反駁。

咱也不強調這個結果,你們不服,你們自己去審。

趙頊點點頭,又問道:“不知誰願意接審此案?”

無人回應。

趙頊不禁納悶道:“這到底是怎麽回事?罪名已定的案件,為何都無人敢接手?”

文彥博就站出來道:“回稟陛下,如今皇庭都已經給出判決,倘若再審的話,稍有疏忽,牽連到無辜之人,到時必會遭人非議。”

趙頊問道:“你們若仔細去審,又怎會牽連無辜?”

文彥博道:“連坐法是根據親疏遠近來定,而非是證據,不管怎麽處理,都難以令所有人信服。”

不少官員紛紛點頭。

你們將該判的都給判了,不該判的,得罪人的活,就讓我們來做,若是這樣的話,那我們何不一早就接下來。

這時,孟乾生突然站出來道:“陛下,之前朝廷在京東東路大力推行司法改革,意圖解決京東東路的混亂,其中不乏對公檢法的贊美之言,可如今卻又推翻皇庭的判決,這會嚴重影響公檢法在京東東路的實行情況。”

趙文政也立刻站出來道:“孟知院言之有理,而且臣認為公檢法的判決是非常公允的,既然沒有證據證明他們的親屬有參與謀反,那麽就足以證明他們的親屬並未參與其中,倘若再追加懲罰,雖是遵循了律法,但是在百姓眼裏,可能就變成羅織冤獄,也會影響到的朝廷威信。”

立刻,一大批權貴、官僚站出來,堅決擁護皇庭的判決。

富弼、司馬光他們見罷,都覺得好笑,原來你們是懂這些道理的,虧你們之前彈劾公檢法時,還能說得是言之鑿鑿。

真是……!

趙頊還是顯得猶豫不決,於是又向司馬光問道:“司馬學士怎麽看?”

司馬光站出來道:“陛下,在隋煬帝時期,齊州曾發生一起盜竊案,那於士澄前去抓捕,只要稍有嫌疑,就抓起來嚴刑拷打。重刑之下,竟然有兩千多人被迫承認自己是盜賊,隋煬帝大筆一揮,便將這兩千多百姓,活活打死。

而就在十幾年後的貞觀元年,青州發生一起謀反案,唐太宗命崔仁師前去調查,此案受到朝野上下的關注,十幾年前隋朝一起盜竊案,就殺了兩千多人,這謀反大案,又能殺多少人?

可崔仁師到青州後,不是對案犯大刑伺候,而是去掉鐐銬鎖鏈,讓他們洗澡換衣服,吃上好飯好菜,安慰大家不要恐懼,表示朝廷一定既不放過一個壞人,更不冤枉一個好人。

最終,崔仁師經過詳細審訊,走訪查問,只將為首的十來個人判處死刑,其他人犯全部無罪釋放。

當時就有很多官員勸說崔仁師,其中包括大理寺少卿孫伏伽,他認為青州這個案子牽涉的人太多,而你將大部分人釋放,就只給十來個人定罪。問題是人們都是貪生怕死的,那些被你定罪處決的人就甘心受死嗎?如果刑場之上當場翻供說你判案不公,你的仕途就終結了。

可崔仁師卻回答,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願也。

後來唐太宗又再派人去調查,發現崔仁師判決無任何錯漏,同時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亦是心悅誠服,反而表示崔仁師判決公允。

唐太宗對崔仁師所為是贊美有加。

而在三年之後,唐太宗還對隋煬帝因盜竊案誅殺二千余人一案,進行過評價,唐太宗是這麽說的,‘非是煬帝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不避誅戮,豈得惟行諂佞,苟求悅譽’。

如那孫伏伽,他勸說崔仁師,只是在於崔仁師殺的太少,會引人非議,此與法律無關,也正是因為官員的這種思想,才造成無辜的殺戮。唐太宗也認為此責不能完全歸咎於隋煬帝,官員們才該負主要責任。好在崔仁師是堅持秉公執法,最終未有釀成大錯。”

蔣之奇等禦史不免面露尷尬之色。

司馬光又繼續言道:“再回到此案,皇庭的判決,大公無私,令人心服口服,倘若陛下再讓大理寺審,那麽不管陛下是怎麽想的,下面的官員肯定會認為陛下認為殺的人太少了,這必然會掀起一番殺戮。”

唐太宗和隋煬帝,你自個選。

趙頊略顯羞愧之色,點點頭道:“司馬學士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