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2/3頁)

以運河為流域的幾個江南府城,還成為了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其中又以松州所產的棉織物最為精美,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各藩國。

所出布匹,日以萬計。(2)

這對於松州等江南區域的百姓來說,生活確實是變得比過去好過了不少。

只是因著這些年來的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逸,全國人口也得到了飛速的增長。其中也以松州等區域本就因人口稠密,人均可分配土地本就不足以滿足課稅,使得如今當地的農戶便越發依賴紡織業。

織布是需要技巧的。

於是商人從其它產棉大區,將棉花運輸過來,然後通過松州善織造的百姓,將其紡織成紗線和布匹,商人再進行銷售。

這期間,商人在外地購買棉花需要金錢成本,運輸途中需要物力和財力耗費,再加上無利不足以讓商人積極,就也使得松州等江南區域的一些百姓,每日不停辛苦織造,賺取到的銀錢會被商人占去一定比例後,剩下的還要再拿去購置從外地運輸過來的米糧。

自然,這些米糧盡管有韓徹管控著常平倉和漕運,進行物價調節,但也只能讓它趨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價錢。

若對比起來,這兩年松州的稻米價錢,都能比之京城了。

當然,這也跟京城附近這一片的府城這些年水稻種植快速增長有關。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京城這些北地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和粟。最開始還以粟為主,後來漸漸的,粟變少,小麥增多。

這幾年,又隨著經濟中心開始往南方移動,再加上韓徹也一直致力於在南北兩地分別推廣一些適宜生長的主要農作物,使得南方的一些作物還有耕種技巧也都傳到了北方。

在北地這邊,稻谷已經呈現出取代粟的地位的現象。

同時在南方那邊,小麥的種植也呈現出了高/潮。

然而不管農作物是如何變化的,在農業技術不夠發達的古代,是不可能離開得了土地的。

尤其是人口增長越快,對耕地的需求量就越大。

當耕地不足,百姓為了滿足生存,便出現了“田盡而地,地盡而山”的向大自然索取資源的局面。

然而如松州等一些江南區域,人口最為稠密且又是多水澤窪地,顯然就並不怎麽具備開墾山地,形成梯田這一類的自然條件了。

對此,韓徹首先第一個便想到了——圩田。

也就是改造水澤窪地,向湖爭田的意思。

很快,作為第一個實驗點的松州,便開始動工了。

這一日,松州不少百姓都聽聞了官府在招募工人做事,待遇談不上有多好,但凡是聽聞這事的百姓,皆踴躍報名。

“官府說了,這次改造出來的圩田,都會按比例分發給附近的百姓耕種。”松州鄉下一漢子在報名之前,就是這般跟家裏人說的。

“這圩田當真好使?”

“那可是韓大人想出來的法子,怎麽可能會不好使?”

“竟是韓大人啊!那指定能行。”

在松州這些地方,韓徹的名聲簡直不要太好。要知曉當初就是韓徹來到松州,改革了漕運後,他們這些運河沿岸的百姓,自此就再也不用被官府征集去做漕民。

松州百姓如今所越發依賴的棉紡織業,也是經由韓徹大力推廣種植的。

另外還有這價錢便宜又穩定的食鹽等等,誰不知曉也都是由韓徹所提議,並實施起來的改革。

而且這次除了圩田,在土地利用這塊,韓徹還實施起了更為巧妙的葑田。

此刻,台上的老師也著重講述了李朝時期,以松州為代表所盛行的圩田和葑田的兩種對土地實施的利用方式。

“所謂的圩田,就是圍堤鑄壩,把田圍在中間,把水擋在堤外面。”(3)

“這種土地利用方式並非李朝最先開創,但因為建築維修這塊耗費太大,一般的百姓即便知道辦法,也是沒能力去實施的。”

“若是大規模的去修建,別說是古代的那些普通百姓,就是當時的李朝朝廷,在處於國庫空虛的階段,也不一定能拿得出來那麽多的銀錢。”

“也就是朝廷在韓公的經濟改革下,國庫處於一個極為富有的階段,才有了我們所知曉的古代勞動人民,跟自然做鬥爭的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創造。”

“韓公在松州等地區所創造出來的圩田,內裏開設溝渠,設涵閘……使其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水系網絡。”

“最為突出的就是洪期排洪,旱期灌溉,對水資源的一個靈活調配,如此便具有常保豐收的效果。”

“同時,因為圩田所擇選的地方水陸邊緣效益明顯,因此它還具有生態功能。比如周邊的湖塘可養魚,河堤和田堤可種桑……在這樣的合理利用下,當地百姓收入可增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