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第2/3頁)

文書裏所寫的,正是鼓勵鹽商去邊境雇人開荒耕地一事。

“卿怎會想到讓鹽商們去邊境開荒耕地?”皇帝不由得好奇。

要知曉但凡是邊境,歷來人煙稀少。普通百姓都不願意去的地方,那些商人難不成就會願意了?那裏的地又如此的荒蕪,能不能種出糧食還不好說。

朝廷管轄範圍也廣闊,再有這些年風調雨順,也無戰亂發生,像一些南方區域還實現了兩季稻栽種,國家的糧食總產量其實是豐足的。

韓徹就言道,北方邊境實則土地肥沃,乃是非常適宜種植水稻、小麥還有大豆的土壤。若是能把這些區域耕種起來,往後將能增產糧食無數。

“當真?”皇帝驚訝。

“自是真的。”韓徹顯然並不是純靠猜測。

實際上,韓徹已經派人對邊境地的糧食作物,還有土壤等情況,都進行了一番較為細致的探查和采樣。

韓徹還將事先準備好的一些安排人從邊境帶回來的土壤等樣品,拿出來給皇帝看。

時下邊境荒蕪是真,不適宜種植糧食卻不一定。就好比通過探查和采樣,韓徹發現在北方邊境的一些區域,同樣有著大片大片的黑土地。

黑土地可是能被稱之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可偏偏因為那裏靠近邊境,冬季又過於嚴寒,百姓就都更願意選擇人口稠密,也更為溫暖的區域生活。

因此北方邊境這些區域的墾殖指數之低,拿下了時下全國第一。

不過韓徹想開發這片區域是真,現階段不適宜由朝廷直接發出詔令,將百姓往北方轉移也是真。畢竟眼下除了墾殖指數最高的那三個區域,其他地方大多也都稱得上是地廣人稀。

而且毫無理由的強制百姓遷移到寒冷的北方,必然也會滋生民憤民怨。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商人先在邊境區域雇本地人開發,或是商人們出以利益,吸引百姓自願跟隨過去。

韓徹就又對皇帝說道:“商人行事靈活方便,只要讓他們知曉在邊境開荒種地,能比他們從其他地方運糧更為劃算,就不怕他們不去做。”

“商人雇人開荒耕地後,朝廷每年便能增多田地稅收,為一利。邊境軍隊的糧草自此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為二利。”

“商人為保地裏糧食,若是再自築墩台,安排人巡查,便還可為邊境充實,此為三利。”(1)

邊境雖然有軍隊鎮守,但過於地廣人稀,顯然也是不利於防守安全的。由商人們自發帶人在那裏開墾荒地,設置警報台和巡查隊伍,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充。

皇帝聽聞這一番話後,也難掩動容,當下還贊道:“善!”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

比起前面的那些皇帝,眼前的這位君主對於軍隊力量這塊,明顯也重視得多。

不過眼下這事也不必那麽著急,鹽政改革這才剛開始,可以先放緩些來行動。而韓徹昨日挑選的郭家,若真行動起來,還可以作為他們試點觀察的對象。

然後正事談完,皇帝對著替自己解決了無數財政方面難題的臣子,還和顏悅色的詢問起了四娘的婚事。

作為皇帝,要處理的朝政大事實在是太多。之所以他這會還能記得韓三娘,一方面是因為韓徹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那位魏縣侯。

魏縣侯所在的魏家,跟皇後所在的魏家並不是同一支。而魏縣侯這一支的魏家,是真就只剩下他那麽一個嫡系血脈了。

魏家的旁支倒是有不少,可到底血脈和關系都遠了。落在皇帝眼中,自然就不會把他們當做正兒八經的魏家人去厚待。

於是等到韓徹出宮的時候,他還得到了說是皇後賜給四娘的好些珠寶首飾。

“這些首飾可真漂亮!”柳氏一臉高興道。

在經過韓徹早前那一番分析後,柳氏也就沒再提過什麽反對意見了。後面的幾次接觸中,柳氏更是越發看那位魏縣侯順眼。

這模樣長得好,也能跟她家四娘性子合得來。最要緊的是,就像韓徹所分析的,那位魏縣侯上無雙親,下無兄弟姐妹,又有祖輩的功勛庇佑,日子就不愁過不好。

於是很快,兩家就走到了談婚論嫁這一步。

這會四娘瞧著皇後賜予下來的珠寶,一邊高興,一邊又有些害羞。

唯獨韓徹,瞧見這一幕卻實在是很難高興的起來了。

若說那位魏縣侯,哪哪都好。奈何韓徹也是事後才發現,他那性子,竟跟自家四娘有的一拼!

那就是三娘慣常說的,四娘愛告狀。

作為兄長,韓徹當然願意護著四娘,也希望四娘受了委屈,不要埋藏在心底,而是來尋兄長阿姊幫助。

可誰能想到,那位魏縣侯也一樣愛告狀!

注1:出自明朝永樂年間,“鹽一引輸邊粟二鬥五升,是故富商大賈悉於三邊,自出財力自招遊民,自墾邊地自藝菽粟,自築墩台自立堡伍,歲時屢豐菽粟屢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