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2/2頁)

想也知曉,那些往日需要商戶去討好攀附的官員,在韓徹手裏都討不到好,如他們這種商戶就更別想了。

於是過了好一會,才有人不滿的開口說道:“我倒是要好生瞧瞧,他這麽個規制,最後能運得了多少糧食去邊界!”

劉家其他人依舊沒再說話,面色卻是越發的無奈。

因為此刻,眾人都有著不滿和不甘心。只是他們心裏也都很是清楚,話是那麽放出來了,可這世上只要利潤給到位,自會有大把的商人前赴後繼。

幾乎是同一時間的京城。

韓徹這時候已經收到了一些地方州郡呈報過來的中標鹽商名單,各地方州縣的情報信息裏,也還都寫到了那些凡是中標的鹽商們,已經開始按照朝廷的需求,運輸糧食等物資去往指定邊境軍隊的路途中了。

全國各地的商戶加到一起,放出去的鹽自變量額必然就不會是一個小數目。邊境軍隊需要運輸過去的糧食越多,朝廷要兌換給那些中標的商戶們的食鹽也就越多。

若是不能足額兌換給商戶,必然就會對他們的積極性帶來嚴重的打擊。所以朝廷除了需要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還需要保證能生產多少食鹽,才能放出相對應的鹽引。

而在食鹽生產這一塊,韓徹當初能得以擺脫“戴罪”的身份從安南調離,就是因他弄出了制鹽上的改良。

所以這些年來,食鹽的產量是充足的。

鹽價高昂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鹽政官僚機構的龐大臃腫,導致其在運行時的僵硬,還有繁瑣造成的效率低下,行政花費卻又巨大。

這段時間,韓徹除了去推行鹽政方面的各項改革政令,就還把食鹽納入一些地區的常平倉管轄範圍。

現階段食鹽量是不少,但像這種民生必需品,也還是要跟糧食一樣,做好一定的儲備量,以防止將來萬一出現什麽意外情況。

在有著高利潤的前提誘惑下,商戶們的效率也簡直是驚人。

很快,就有商戶把糧食按照朝廷要求,運輸到了指定的邊境軍隊。接著,他們也如願的憑借鹽引,拿到了足額的食鹽和指定區域的售賣權。

像鹽這種商品,在眼下就不存在沒有市場的時候。

朝廷又因為大量削減鹽政相關的官僚機構,光是這一塊行政運行減少出來的耗費,就足夠讓鹽在市場上的作價從原來的四十文一鬥的作價變低成十五文一鬥後,還能滿足給予商戶的利潤空間。

於是這十五文一鬥的作價一出來,瞬間就使得不少地區都出現了百姓爭搶著去購買鹽的火爆現象。

哪怕他們當中不少人都聽說了,以後朝廷都將會是以這個作價去賣鹽,可架不住現在的鹽價比新帝登基時還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比如通州。

要知道通州是個山窩窩,這裏沒辦法生產鹽,距離產鹽區的路途還遙遠不說,整個州郡也多崎嶇山道。而以眼下朝廷的財力還有社會條件,是很難得到好的開發,就導致這地方的交通極為的不便利。

在這種情況下,以過去朝廷設置的鹽政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和風氣,每年運輸到通州來的食鹽其實是很有限的。於是就導致這裏的不少普通百姓哪怕是捧著錢,他們也不一定能買得到鹽!

縱使是私鹽運到這裏來,也是量少又作價極其的昂貴。

可經過朝廷允許,能光明正大做食鹽生意的商戶就不同了。

能搶到交通路況好,人口稠密的地方肯定是最好的。搶不到的話,只要能保證足夠的利益,再大的困難,商戶們也會想辦法去解決!

於是幾乎是鹽商將鹽一運輸過來,立即就在通州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不管是有錢的富戶鄉紳,還是貧苦的普通百姓,都奔跑著去搶購起食鹽來。

“鹽,我要鹽!”

“我也要,我也要!”

“我有錢的,我要買兩鬥!”

“前面的買好了鹽倒是趕緊往一邊去,別擋著道啊……”

“哎呀,別擠我……”

面對這般亂哄哄的場面,商戶也是嚇了一大跳。

來之前,那運鹽過來的商戶還曾嘆氣過他家運道不夠好,只中標了通州這麽一個窮鄉僻壤的州郡。雖然仔細劃算過後,知曉這買賣做下來是肯定能掙錢的,但到底沒法跟那些個好的州郡相比擬。

這會見著這般火爆的場面,商戶自然是笑得合不攏嘴。

“大家莫急!都有,都有呢!”

“一個一個來……”

雖說這是因為通州這種地區的百姓受淡食之苦由來已久,對於作價又這麽便宜的食鹽,難免會造成一時間的報復性哄搶消費。

但此刻賺取到手的銀錢是真的,之後即便百姓恢復冷靜,也不過是利潤變少,這門生意卻依然是能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