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2/3頁)

在核對完松州交付過來的各項物資後,韓徹暫時也還沒有離開松州。因為松州碼頭作為江南區域最大的港口,附近一些州郡的稅糧和物資,基本也都是統一運輸到這裏來,再發往的京城。

這些府州都距離松州有一定的路程,肯定需要一定的運輸時間的。不過韓徹也沒能閑著,在找尋一批工匠過來將農具趕制出樣品後,就帶著韓老三去府城找了楊刺史。

“你說,那韓徹此次過來是為何事?”接到官吏匯報,楊刺史一瞬間就警惕了起來。

其實早從韓徹帶著工作組的人幾乎剛一抵達松州地界時,楊刺史這邊就立即收到了消息。

“莫不是為著這幾日的巡查?”崔長史表情一臉凝重的猜測道。

比起最開始那次的巡查,韓徹這次帶著韓老三在做實地考察和民間詢問還有找尋了批工匠等所有事情,在已經忽視過一次的教訓後,全都被有心人一直注意和警惕提防著。

說實話,各地的官府這段時間可是沒少暗自慶幸,韓徹雖然改革漕運和常平倉的動作不小,但起碼他還是知道在官場上該怎麽辦事的,沒有將事情做絕。

就單說是指導價這塊,其實韓徹這次也是給了地方官員少許的可操控空間,用以應對一些意外突發事件,或是地方部門間的一些關系打理。

如此一來,各地方官員自然也就不會排斥和抵抗常平倉的改革了。

於是楊刺史搖頭:“此事只怕早在他預料之中。”

“那是為何?”崔長史這一時半會的,實在是想不出來了。

“罷了,做多猜測也無用,先將人請進來吧。”楊刺史其實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此時也只能暫時就將這問題壓下。

結果等到韓徹一進來,卻差點沒驚到楊刺史和崔長史。

“韓大人,這些是何物?”楊刺史不解又好奇的盯著眼前的這一大堆東西。

“之前在松州做民間探查時,我見著不少百姓因家中缺少耕牛,只得純靠人力在地裏勞作。若將這幾種農具制作之法教授他們,可做缺牛應急所需。”

韓徹就指著他帶過來的那幾樣農具,對著楊刺史和崔長史介紹起來:“此為代耕架,兩人遞轉轆轤之索,一人扶犁往來,自可耕也。”(1)

所謂的代耕架就是在沒有耕牛可助力的情況下,人類利用杠杆原理進行耕地的一種機械。其中的轆轤滾動能讓純人力拉犁時達到節省體力的效果,做成三角形的人字狀是為了達到穩定性。再通過三人合力協作,最終提高生產效率。

楊刺史聞言,驚訝的將代耕架看了又看。

過了會,他的目光又好奇的看向了一旁的跟鳥爪一般樣式的農具上。

一旁的韓徹就說道:“此為耘蕩和耘爪。農人執耘蕩,推蕩禾壟間草泥,使之溷溺,則田可精熟,既勝耙鋤,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復兼倍。”(2)

“耘爪,耘蕩以及腳耘可視農田具體情況,一起配合使用。”

簡單來說,這些耘蕩和耘爪的主要作用是用於稻田裏的中耕鋤草。秧苗尚未長大時,用耘蕩效率最高。但是當禾苗長到相對的高度後,為了防止耘蕩的耙釘傷根,這時可換成耘爪來鋤草。

“那這個又是什麽?”楊刺史在反復對著耘蕩和耘爪看了又看後,終於舍得放下,然後繼續好奇的指著個頭最大的一樣農具問道。

“此為水輪三事。”韓徹說道:“謂水轉輪軸,可兼有磨面,礱稻、碾米這三種功能。”(3)

“不需耗費人力和畜力,只借助水力?”楊刺史這會眼睛都瞪大了。

“此物立輪所在的軸上裝有水車,自是可由水力驅動。”韓徹就走近來,指著裝置立式水車所在的地方解釋道。

“……”楊刺史聽聞到這裏,已經震驚的有些說不出話來了。

“此為這幾款農具的詳細制作圖。” 韓徹說著,又遞過來了好幾張圖紙,還言道懇請楊刺史能幫忙在松州做下推廣。

“此事應當是我來感激韓大人才是,多謝韓大人如此為我松州百姓記掛了。”楊刺史一邊說著,一邊忙雙手接過圖紙。

漕運和常平倉的事暫且不提,那是牽扯到了各自的利益。

楊刺史又不是傻子,這些農具一旦在松州推廣,百姓從這些方面省出來的力氣,自然就能用到其他方面。最後多創造出來的生產力,增長的可全都是他的政績。

於是待到韓徹帶著韓老三離去後,楊刺史忍不住在心裏感嘆,其實韓徹這人倒是還可以交往的。

注1:出自王征《代耕圖說》:“先為兩轆轤架,如a。兩轆轤系兩長索,貫犁其中,如e。兩人遞轉轆轤之索,一人扶犁往來,自可耕也。”

注2:出自王禎《農書》:形如木屐,而實長尺余,闊約三寸,底列短釘二十余枚,簨其上,以實竹柄,柄長五尺余。耘田之際,農人執之,推蕩禾壟間草泥,使之溷溺,則田可精熟,既勝耙鋤,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復兼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