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2/2頁)

在二月中旬時,王七郎也再次為著孜然的種植來到柏州。

王家去年一共收獲一千二百多斤的孜然,售賣出去一千來斤,還留存了兩百斤做種。這兩百斤的種子,至少需得栽種一百多畝地。

這麽大規模的栽種,又是作價這般昂貴的作物,王家擔憂換地方會對最終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影響,便決定還是繼續在柏州租佃合適的土地去種植。

至於胡椒,王家也聽取了韓徹給的建議,派人去了裕州的安南栽種。去年孜然的栽種成功和所獲取到的豐厚回報,讓他們徹徹底底的感受到原來種地竟也能這般暴利。

這一次過來,王家便還給韓徹帶來了一樣東西。

“此物是前些時日我家族人從一蕃地帶回,言道以牛糞覆棚而種,其果狀如甜瓜,大如冬瓜,味甘(1)。”

王七郎說著,把帶來的布袋打開:“不知柏州可能種植?”

甜瓜在時下是很受那些貴族和文人名士們的喜愛,因此不少文人墨客們還書寫了很多誇贊甜瓜的詩詞。

味甘於諸瓜,故得甘甜之名。(2)

王家的商隊也是想到這,這才起了心思,將這些種子帶回。

“自是能種的。”韓徹瞧清楚袋子裏所裝著的種子後,眼睛都亮了。倒是沒想到,他就這麽見到了初代的西瓜種子。

之所以說是初代西瓜種子,是因為這些種子跟韓徹穿越前瞧見的正常吃西瓜時裏面的種子區別較大。

最明顯的地方,便是眼前的這些種子個頭都特別大。

“如此甚好。”王七郎臉上也有了笑容:“這袋種子便贈予大人。”

“我對這寒瓜的栽種技藝也略懂一些,你若是需要的話,晚點我便書寫一份回贈與你。”韓徹便也這般言道。

人與人相處,莫過於有來有往。

王七郎雖然這次並沒有明說,但他家把這般辛苦才弄回來的種子,贈予自己的目的,韓徹還是當即便領悟過來了。

王七郎果然更高興了:“如此,便多謝韓大人了!”

這事對彼此來說,都是好事。韓徹需要更多稀罕的外來種子,王家不懂這些新作物的種植技術,雙方能達成這般合夥,可謂是互惠互利。

等之後天氣更暖和些後,韓徹便擇選合適的地方,給這批西瓜種植育苗。

王家跟去年栽種孜然一樣,這次便也是在韓徹培育西瓜苗的田地不遠處,租佃了一塊土地來栽種。

只是對於這批初期的西瓜種子,自穿越過來後,還尚未見過的韓徹現在也無從知曉它們具體的生長情況。

最終韓徹便決定將其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育苗,直接栽種。另一部分將其嫁接葫蘆,二者同屬葫蘆科,嫁接能提高抗病害的能力,也能使其口感更為甘甜。

在將西瓜苗嫁接這一塊,哪怕有詳細的技術書寫,也還是需要一些實際的操作技術。

韓徹索性便讓王家尋來的佃農與職田的佃戶們跟著他一起學習一番,都是地裏常勞作的莊稼人,接受這麽一番教授後,倒也很快都掌握了這嫁接技術。

除了西瓜的栽種,對於今年大面積推廣種植孜然,韓徹在之後巡查柏州各鄉鎮百姓的栽種情況時,也把遇到的一些問題要點和最終的解決辦法都詳細的記錄下來,再派人分給了王家一份。

王家那邊對此自是歡喜又感激。

如他們這些生意人,比誰都更為看重技術。也都更清楚,手裏若是掌握著一門好的技術的重要程度。

韓徹雖出生士族,但家中其實資產並不多豐足的。像他在柏州任職的這幾年,身邊更是除了一個自小跟隨一起長大的韓老三伺候,便再無其他的仆從。可就算如此,韓徹明明掌握著這許多能帶來暴利的技術,卻每一樣都還能這般毫無保留的傳授出去。

然而對於韓徹來說,正是因為這些技術所帶來的巨大利潤,才使得他更要將其傳播出去。

韓家如今頂門戶的就只有韓徹一人,在這種情況下,韓徹要真弄出什麽技藝,只想著獨家享受其中的暴利的話,只怕迎接他韓家的非但不會是家族的富庶和崛起,反而很可能是遭人垂涎所帶來的家破人亡般的毀滅。

反倒不如像現在這樣,韓徹直接把技藝都推廣出去。既帶領了最底層的百姓致富,自家也能吃到點先驅者的甜頭。

同時,這些百姓感念韓徹的恩情,也能給韓徹帶來極好的名聲。

當韓徹在百姓那裏所獲得的好名聲越來越大,便是再有人想似以前那般隨意欺壓韓家,也不得不慎重的考慮下了……

注1:出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二》所轉引:“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注2:出自《本草綱目》,味甘於諸瓜,故得甘甜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