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2/2頁)

“一時間,泥途盡冰,都民寒餓。”(1)

“彼時柏州某地有一戶窮苦人家,生有一女,名喚棉娘,性至孝至善。”

“父親早年打獵時受傷,腿腳自此行動不便,母親又常年體弱,只二八年紀的棉娘,便每日上山砍回柴火取暖。”

“這天,棉娘如往常一般在山中砍柴時,不巧撞見一狐妖和一蛇妖在鬥法。”

“棉娘唯恐驚擾到正在鬥法中的二妖,只得屏住呼吸,小心藏於樹叢中。待到蛇死,狐狸也重傷,奄奄一息時,躲藏在一旁的棉娘方才敢出來一探。”

“狐狸重傷瀕死,無力再動彈,見著棉娘便口吐人言,懇求棉娘替它將那蛇妖腹部剖開,取其內丹出來予它。”

“狐狸還言道:若得相助,必還恩情。”

“棉娘原是準備快速逃離,聽聞狐狸懇求,又見其通人性,能言人語,心頭一軟,便依其所言,替狐狸取來那已死的蛇妖內丹。”

“狐狸一口吞下蛇妖內丹,只見其周身驟現耀眼光芒。不多會,重傷瀕死的狐狸便神采奕奕,再不見一絲傷情。”

“依照先前諾言,狐狸開口詢問棉娘有何願望。”

“棉娘搖頭:我救你並非為報酬,只因心中不忍。你既已經好轉,便速速離去吧。”

“說來也怪,自從這之後,棉娘不僅在山間砍柴變得極為輕松,便是力氣也感覺變大許多。如那厚重的木柴,似她這般纖細弱小的女子,過去皆是背得極為吃力,如今卻輕而易舉便能扛起。”

“棉娘秉性良善,在有了這般能力後,便也沒少幫助村中弱小者。”

“村人無不誇張棉娘,心中早有猜測的棉娘,在進山砍柴之時,便也時常會去到初遇狐狸之地,虔誠供奉一番。”

“自名聲傳出後,家中便時常會有媒婆上門。這天,便也是如此,有一媒婆便笑著言道要給棉娘說一門極好的親事。”

“棉娘也如往常推拒,言道她家父母只她一閨女,若她出嫁,父母將無人照料。”

“不料,這次的媒婆卻笑道,男方早知曉這事,更是被棉娘這般至孝的品德感動,因此對方願意上門,一同照料棉娘的父母。”

“棉娘驚訝,待到二人相看時,她再次詢問那位郎君,當真沒有一絲不甘願?”

“只聽那位郎君卻道:棉娘,我自是十分甘願,只擔憂你是否願意。”

“原來這位郎君竟是那位狐妖在吞食蛇妖內丹,法力大增後所修出來的人身。這些時日也確實如棉娘猜測的那般,狐狸為報恩情,一直跟隨棉娘身邊,用法力在幫助她。”

“在幫助的過程中,狐狸又被棉娘的善良所吸引。”

“棉娘未曾想它竟是一直以來相助自己的狐狸幻化,便不禁欣喜點頭。”

“成婚這日,狐狸還給心愛的棉娘送來了一份意想不到的聘禮。”

“原來這狐狸知曉棉娘良善,心中一直惦記鄉親們如何渡過這一冬季的嚴寒。它便去懇請家族長輩和姐妹兄弟,最後在眾狐狸的合力施法下,竟摘取那天上的白雲下來,幻化做保暖的織物。”

“因著此織物是狐狸贈予心愛之人的聘禮,便還為其取名為——棉花!”

“卻說這棉花,入手軟綿,紡織可做衣物,比之葛麻織物更為柔軟舒適。將其彈成厚實的重衾,比之絲蠶也更為保暖!”

“柏州百姓得此棉花,果真順利渡過這一年的苦寒。”

“再說那狐狸,此舉本只是為求取心愛之人。卻未曾想,棉花救助百姓所帶來的大恩德,竟讓它和它的族人們都功德圓滿,修得正身!”

“飛升那日,只見天降祥雲,狐狸攜帶棉娘一同在這吉光照耀之下,飛升成仙。”

說著,說書先生停頓下來,再重重一拍手中醒木,激情昂揚道:“自此,人間百姓多了棉花保暖,也留下了一個《狐狸求親》的傳說。”

演繹台的另一邊,一直都在不停彈棉花的兩個漢子,這時便緊隨其後,揚聲唱起歌謠來。

“彈棉花嘍彈棉花!

半斤棉彈出八兩八喲!

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

彈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2)

伴隨著這一聲聲嘹亮的歌聲,再配合漢子們彈棉花時所發出來的一聲聲的弓弦響動下,一片片雪白的棉花也開始飛揚起來。

不禁讓圍觀的眾人恍若好似看到,真是有那麽一群狐狸做法,把天上的白雲弄下來了一般。

注1:出自嘉佑元年(公元1086年)記載:“泥途盡冰,都民寒餓,死者甚眾”。

注2:出自歌曲《彈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