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第2/3頁)

附近農戶們家底變得富裕,又受衙門的影響,對土著們的態度便都很友好,大部分的人家都願意借他們打谷機使用。但也需得等到對方將自己家中的水稻收割完畢後,才有的借出。

水稻是安南人日常食用的主食,又是向朝廷繳納賦稅所需的必種農作物。所以哪怕是家底再富裕,大家耕種的水稻畝數都不是小數。

這對土著們來說,難免便有些不方便。

不過這都是些小事,眼下這些剛收獲回來的金燦燦早稻,把這些土著們可高興壞了!他們家中還從未有過這麽多的糧食,當下大家便聚集到一起,載歌載舞的狂歡起來。

別看這些土著們過去不習文學,卻“其俗有禮會,擊鼓,吹葫蘆笙以為樂。”(1)

在這片歌舞奏樂中,只見一盆盆切好的新鮮豬肉,和十幾大桶剛蒸熟,冒著熱氣騰騰的米飯,被幾個土著漢子們擡了上來。

有那受到感染,也跑來湊熱鬧的鄉民們也被土著們熱情的邀請一起食用。

自己動手烤出來的焦香豬肉,再配上白米飯,直把受邀請的村民們吃得肚皮滾圓,方才歸家。

待到第二日中午,韓老三也往後院拿回來一籮筐的豬肉。

“今日怎買這麽多豬肉?”柳氏問道。

“不是買的!是那些土著們殺豬後,送給大人的!”韓老三嘻嘻笑道。

“送這麽多嗎?”柳氏詫異。

“一家送一塊,就有這麽多了。”韓老三回答。

而且也不止是韓徹有,如一些他們比較相熟又有好感的衙役,也一樣被贈予了豬肉。

然這還只是開始,接下來一連好幾天,韓徹都收到了土著們送來的豬肉。這些豬肉不收還不行,人家都不是非要往韓徹手上塞,而是走到衙門門口,把豬肉往衙役手裏一放,告訴對方這是給韓徹和哪些衙役的,便立即走人。

他們最近都忙著呢,地裏要耕種,集市上還要售賣農作物。

真正種地後,他們才知曉早稻成熟後馬上便得給晚稻插秧,待到晚稻進入成熟期,甘蔗也進入成熟期。

對於甘蔗的成熟,可讓這些土著們歡喜到了極點。

白糖目前還是一種金貴的食物,朝廷雖得了制糖方子,但一來栽種技術還未跟上,產量不多。二來時人對甜味的極度喜愛,尤其是貴族階級的追捧,白糖作價便依舊高昂。

安南白糖的名聲又傳播甚廣,各地的人都知曉,此地的甘蔗長得最好,造出來的糖質量極佳,又如何不將那些商戶吸引過來。

“今年往來咱們安南的商賈又增多了。”錢縣丞高興道。

來的商賈越多,給衙門創造的商稅便越多。尤其是白糖作價高,三十取一的商稅,光是白糖這一項,衙門今年的府庫便能得到很大的充實。

韓徹查閱完這些時日的稅收數目,也很是高興:“府庫可算是能有錢了。”

錢縣丞本來聽這話也挺高興的,可不知怎的,瞧著韓徹這份高興勁頭,臉上笑容漸漸凝住。

默了默,他還是小心詢問道:“大人,可是有何計劃?”

“確實是有計劃。”韓徹笑著回答。

農歷十月二十四,府城裕州,刺史府。

稅務官陸續把各縣下半年的賦稅收來,唐刺史核對完最後的數目後,忍不住籲出一口長氣。

今年好幾個縣受春夏大雨影響,上半年的稅收並未足額,好在下半年老天爺發了善心,讓最重要的糧食征繳未出現問題。

一般情況下,能上任刺史這等官職的,都是飽受歷練,能力出眾者。而且,他們還深得掌權者的信重。待到資歷足夠,便能被調遣回京,成為朝中重臣,乃至宰相。

但下等府州除外。

畢竟刺史的主要職責也是稅收,下等府州人口稀少,轄下各縣殘破貧窮,官職上瞧著是挺高的,但真就是誰做誰懂其中的艱辛。

所以跟韓徹是被流放發配到安南任職縣令相比,唐刺史的狀況並未好過太多。

因朝廷制定的稅收連年不達標,唐刺史的政績考評也多為下等不說,還多次受到上司的責備。

不過這兩年,唐刺史日子可算是好過起來。

兩季稻的栽種技術,不僅讓他獲得了朝廷的嘉賞。府城轄下各縣的氣候又都適宜種植兩季稻,便使得百姓終於能足額交付出朝廷要的稅收數額。

稅收能足額完成,唐刺史日子好過後,對韓徹的印象便也好了許多。

這日,唐刺史一聽聞有安南呈上來的文書,還甚為好心情的接過打開。結果等到看完後,唐刺史表情卻越來越凝重。

“大人?可是出何事了?”心腹忙問。

“那位韓狀元郎呈來文書,欲要重新修建好安南和裕州兩地的石橋。”唐刺史說道。

“修橋?如今往來安南的商賈行人眾多,若能將石橋修好,於出行上確實方便許多。但這石橋過往修建不久,皆遭損壞。”心腹憂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