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2/2頁)

“此物制造的甚好!”韓徹高興得直贊賞。

“全賴大人提供圖紙和講解。”工匠們忙紛紛謙讓道。

說起來,安南常年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足,因此過去當地百姓種植農作物,一直都鮮少需要為農作物做取水灌溉一類的事。

本地的木匠們便也從未做過這些大型農田取水灌溉類的農具,所以即便是有韓徹提供的圖紙和思路在,其中很多細節部分也全靠這些木匠的悟性還有靈敏又嫻熟的手活。

韓徹便連連誇贊道:“若非你等技藝絕佳,這龍骨翻車還不知何時才能造出。有了這農具,安南今年農作物得以保住的話,當記你們一大功。”

得了韓徹這般的誇贊,木匠們高興又激動到臉都有些泛紅起來。

時下匠人地位並不怎麽高,韓徹不僅尊重他們的手藝,還言他們此次對安南百姓都有功勞,又如何能不讓這些木匠心情澎湃激蕩。

於是過了幾天,這群木匠就又興奮的跑找來韓徹,言道他們把韓徹畫出的另一張簡易圖紙,也就是風力水車給造出來了。

風力水車是以風帆為動力裝置,分為風車和水車兩部分。跟龍骨翻車相對比,風利水車屬於有風就轉,不需人力便可自行工作,更為輕省方便。

韓徹這下可真是驚喜到了極點,因為他對風力水車之所以做過了解,是因為曾經在做農業技術方面的工作時,去到過一處靠海的地方。

從那裏,韓徹了解到,過去他們的制鹽方式是從長蘆鹽場學習來的。而長蘆早在清代時期便利用風力水車,從大海中汲取海水制鹽。

對於人類來說,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往今來,鹽更是受到國家管控的重要民生物資和戰略物資。

安南縣靠海,在制鹽上同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韓徹手中也有更為方便制鹽的技術,只不過制鹽一事牽扯太大。

眼下安南又正逢雨水多發季,韓徹還是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吧。

很快,韓徹便召集了一大批會做木工的。跟隨那幾個木匠一起,加班加點的盡快趕制風力水車和龍骨翻車。

這兩種水利農具各有各的優點,韓徹便命人分別制造出一批。之後再給各鄉鎮都先發放一套,讓鄉民們根據自己田地的具體情況,再自行去找木匠打造。

有了這兩樣工具排水,韓徹後面下鄉再巡查農田裏面的情況時,地裏那些作物的情況果然便有了明顯的好轉。

只是今年這天也不知怎的回事,雨水一直淅淅瀝瀝的下個不停。雖沒有特別大的風雨,但眼下已經有二十五六日,天空未曾掛過太陽。

這日早上,食用完朝食,韓徹見著天雖陰著,但好歹雨終於停歇住了,便喊韓老三去準備蓑衣鬥笠還有牛車。

柳氏瞧見,便忙問道:“二郎,你今日又要下鄉嗎?”

韓徹說道:“嗯,今日想去劉家村和李家村看看。”

如朱家沖,郭楊兩個村子這種地勢較高的村莊還好,韓徹現在最為擔心的便是這兩個地勢較低,又靠近海邊和江河的村莊。

尤其是劉家村,之前便一直受到春夏季海潮的影響。村民們每逢這時候,便只能飲用苦鹹之水,滋生疾病。

今年雨水這般多,韓徹不僅擔心這方面再出問題。更怕這雨水一直不停歇,空氣濕瘴越發厲害,恐有疫病滋生。

“那你等下,我去給你多拿兩身衣裳和鞋襪……萬一要是淋濕了衣裳,一定要趕緊找地方換下。”柳氏忙道。

作為官員親眷,柳氏也很清楚。即便天降大雨是自然災害,但只要繳納不出賦稅,在朝廷看來,便是韓徹這個地方主官的失職。

安南百姓去年甘蔗制糖是掙得不少銀錢,但別忘了,還有剛被收編的那五百多戶山間土著們。今年真要受災,以他們的家底多半是繳納不出賦稅的。

不過韓徹倒沒怎麽擔心賦稅,要是真出災害,他就更不想去逼迫那些土著們繳納。要責罰便責罰,唐刺史若是還派判官來催收,實在不行的話,韓徹都想好了,到時候就主動把自己往監獄裏關,自囚以做懲罰。

有道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無賴管用就行。

再說了,只要老皇帝若還活著,這皇位之爭沒做最後的定局,韓徹也是沒想過離開安南的。

第一更完成,第二更照舊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