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準備召開全國第一屆將領大會(第2/3頁)

這可是太孫令旨,怎麽能如此隨便。

所以朱英就想到讓徐妙錦代筆。

在書畫這塊,即便是葉月清,也沒有徐妙錦寫得好看。

沒多久,徐妙錦就過來了。

“殿下。”

徐妙錦見有外人在場,便盈盈施禮道。

“過來,幫我寫一道令旨。郭忠,筆墨伺候。”

郭忠連忙去拿來絲帛。

絲帛上有特殊的暗紋,這是當今這個時代的特殊防偽標記,大明寶鈔上也有這樣的防偽標記。

“授教育部尚書劉三吾,全權督辦大學內蒸汽機學科相關事宜。”

“洪武三十二年,六月十七。”

朱英口述,徐妙錦當即書寫上去,用的是楷書。

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而徐妙錦書寫之下,又多了幾分秀美。

“寫得不錯。”朱英誇獎道。

“謝殿下贊美。”徐妙錦笑嘻嘻的回道。

劉三吾看了一眼,沉默不語。

他是真正的書法宗師,這字體在他的眼中,當然還是有許多的瑕疵。

不過他不會蠢到在這個時候搞什麽教書育人。

那就不是教學了,是找死。

即便頭頂都要入土了,可劉三吾還想著多活兩年呢。

劉三吾領著令旨走了。

朱英笑著對徐妙錦說道;“以後你就在我身邊,給我寫令旨吧。”

徐妙錦聞言很是開心:“好啊。”

突然又想到:“可是這樣會不會讓其他姐妹覺得我占據了殿下的時間啊。”

朱英笑道:“這有什麽關系,你就是給我寫個令旨,又不是天天守著,再說了,這是白天的事,不是晚上的事情。”

隨後對郭忠吩咐道:“你們都出去吧。”

郭忠躬身遵令,而後帶著宮女宦官出門。

看到人都走了,徐妙錦也不藏著,直接就貼到了朱英的身上。

“好舒服。”

徐妙錦不由輕聲道。

大家都知道,太孫的身上冬暖夏涼,最是舒適了。

摟著徐妙錦朱英問道:“最近後宮這塊,可是有什麽八卦啊,說與我聽聽。”

徐妙錦想了想:“多數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過最近大家有說,陛下太孫都不怎麽管理朝政,也不知會不會影響到皇家威嚴。”

朱英搖頭道:“她們不懂,皇帝手中,兵權才是關鍵,現在實行軍政分離,文官們再也沒有幹涉兵權的能力,這可跟以前不同了。”

“不過這麽說起來,最近倒是確實要加強一下對兵權的把控了。”

朱英一邊說一邊想著。

他先前就準備籌辦大明各衛所都指揮使大會。

這主要是對現有的將領進行一個教育培訓,也是思想建設的關鍵。

大明的軍隊,主要為京軍跟地方軍兩大塊。

京師這邊的士兵,在這數年的改革之下,已經基本上演變成了職業軍的概念,他們的軍餉由國庫負責,平時只需要不斷進行操練,無須去進行屯田。

這也是大明最為精銳的軍隊。

尤其是在實行退役制度後,讓許多京軍中的年邁士兵去到了各地區治安司,治安所。

像是京軍這邊退役的,基本上九成多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即便是有些因個人情況無法安置的,津貼上也是相當豐富。

畢竟能夠作為京軍,大部分都是從前開國有過功勛,亦或是父輩有功勛門蔭者。

明初的時候,京軍這邊共有四十八衛,這些年隨著國庫豐盈,則不斷進行擴兵,已然有七十二衛。

一衛五千六百編制,京師有四十萬士兵拱衛。

不過實際上已經沒有四十萬了。

海外藩王那裏去了四萬,吐蕃去了五萬,安南去了將近三萬,遠洋艦隊去了一萬余。

京師缺人自然就會募兵,加上正在招募訓練的,如今京師大約在三十萬兵。

每逢戰事,一般是京軍出小部分精銳,地方軍的大頭。

像是徐輝祖去的時候,京師這邊安排五萬精銳先行,他自己帶了數千親衛,軍官,然後地方軍湊二十多萬兵,這般進行組合。

朱棣等四藩王也差不多,京軍配一萬人,然後地方軍配數萬人。

地方軍主要分為三大塊:衛兵,邊兵,民兵。

衛軍主要是在大明內陸各重要軍事重地,大部分就是屯田兵,戰時參戰,農時忙農。

一般出現戰事,主要調動的就是衛兵。

邊兵則是指大明各邊關駐紮的士兵,他們可以說是衛所軍中的精銳所在。

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史稱“九邊”的邊兵便是。

這是比較出名的,也是大明最主要的邊兵。

其他像是烏斯藏,廣西,雲南,在邊關地帶同樣有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