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大明官員體系變法(第2/3頁)

“誰說不是呢,吏部受到太孫變法,已不再從翰林請官,如今想要入仕,注重基層鍛煉,我等已然年歲大矣,這身子骨,哪裏還可下鄉奔波。”

“徒之奈何,諸位也就知足吧,至少在這翰林院中就任,朝廷可沒少給俸祿,比先前倒是生活舒適了不少。”

“唉,我等寒窗苦讀數十載,又豈是為了這區區幾口飽飯,心中抱負難以施展,每日不過修書撰史,實在是……唉。”

“太孫變法,如今翰林院這養才儲望之所,已然是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啊!”

翰林院的大堂裏,十多翰林聚在一起談論,都感嘆如今的失落。

原先翰林院地位很高,哪怕是各部尚書見了,那也要客氣三分。

只因翰林學士,不僅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踴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

除開修書撰史外,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諸多事宜,地位清貴,極其容易成為朝廷重臣。

可如今,首先是吏部上。

除開皇權欽點,現在的官員要按照新的規矩從基層幹起。

哪怕是今科狀元,也要先行到地方鍛煉,還非是主官,得從縣丞開始幹。

有了政績,且要滿兩年紅線,才可由吏部考校,再次提拔。

從翰林院直接過渡到朝廷重臣這個路子,現在已經是被鎖死了。

這也導致翰林院的地位不斷下降。

其中最關鍵的是建言獻策。

以前翰林院的學士們,完全可以就朝會上談論議事,提出自己的政治諫言,只要得到陛下的認可,從官輕而易舉。

現在朝會都已經是三日一開,而太孫下放權力,諸多事宜由各部自行解決,只有無法解決之事,才放在朝廷議論。

哪能有那般多解決不了之事,如今誰解決不了,就要承擔責任,影響政績升遷。

一旦在朝會上提出,首先面對的就是陛下的訓斥。

別的不說,一個無能的名頭就落了下來。

至於彈劾,現在可不是張口一說就行了。

瞎說可是要受誹謗之罪。

彈劾的章程,是需要足夠的證據,然後上交都察院審查,最後才能到陛下那裏。

“倘若不能入仕,難道對爾等來說,學問就沒有半點用處了嗎。”

一道略帶低沉的聲音從外傳入大堂之中。

眾人面色微怒,隨即突然又轉變回去。

那熟悉的聲音,讓他們知道了來人是誰。

隨著腳步聲的緩慢響起,一老者走了過來。

“劉老。”

“老師。”

“三吾先生。”

眾人看見劉三吾,紛紛躬身作揖行禮。

劉三吾冷哼一聲,直接朝著中間的座位走過去。

那裏一直空著的,大堂雖有些擁擠,但卻無人坐那裏。

坐下後,劉三吾訓斥道:“千裏當官只為財,你看看你們一個個的,現在都變成了什麽樣子。”

“翰林院是做學問的地方,倘若朝廷暫且沒有安排,把你自己的學問做好,等到機會自然能更好的為國效力,為民操勞。”

聽著這番訓斥,眾人皆是低頭慚愧。

看著大家醒悟的樣子,劉三吾這才滿意的點點頭,端起茶杯飲了一口,這才不急不慢的說道:“昨日太孫殿下召老夫去了坤寧宮,談論了關於大明教育的問題。”

“洪武三十一年科考,取消對秀才功名的限制,按照標準答案考卷,如今統計出來,有三十余萬考試過甲等分數,得秀才功名。”

聽到這話,眾人不置可否。

他們負責科舉,自然早知道出了三十萬秀才,但沒有當回事。

因為這秀才水分太大了,那些考卷上的題目,在翰林院的學士們看來,當真是簡單。

考卷裏四書五經大幅減少,連最重要的策論都被大量削減,反而是加入了算術題。

關鍵的是,秀才功名沒了特權,等於是把秀才這個名頭給廢掉了。

劉三吾也沒在意,繼續說道:“這些秀才,大部分都是要進入到衙門裏辦事的,只是他們的水準,還是有待提高,可當個吏員,自然無有多大影響。”

“為了更好的提高他們的學問,達到為國效力的程度,太孫殿下指出要更進一步的深修造化,提出了創辦大學的想法。”

“所謂大學,便是如國子監的學府,但只對秀才進行招募,學期三年,分專業方向。”

聽到專業方向,眾人有些迷糊。

下首一學士問道:“老師,何為專業方向。”

劉三吾看了自己那徒弟一眼,解釋道:“人之精力有限,普通人學一道,則足以耗費半生,所謂專一而精,如今朝廷更需要更細致化的人才。”

“如律法,制船,火器,商貿,外交,邸報,修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