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澳洲開發,上昆侖奴?(第3/4頁)

所謂是我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傘撕爛。

小商小販的,朱英當然不會搞,他搞的就是那些後邊有世家支撐的大商。

抓兵權,搞變法,弄工廠,分股份等。

這些手段,放在前世真不算啥,或許其他人要是在朱英這個位置,還能比他幹得更好。

一個大的套子,把世家大商套進去了。

羊毛總是會薅光的,所以朱英促進開海,讓商人們去賺取海上的錢財,還讓大明水師給海商保駕護航,自己也參與了進去,如大明遠洋貿易商會。

他放開了所謂的大國之風,在朝貢貿易上,開始對各國進行減少。

朝貢貿易或許有穩定邊關的作用,比如大明的影響力,可朱英不在乎。

比如你占城,真臘,我就是不給你朝貢貿易上搞優惠,你還能咋滴,我就是不給大額封賞,你還能打我大明不成?

唯一例外的,也就只有北元了,畢竟那地方是真窮啊。

牛羊肉,皮草這些特產,看起來不錯,實際上產生的經濟效益對於整個大明來說,真就那麽回事。

唯一能夠利用上的,也就只有人力了。

所以朱英大搞北元雇傭協會,為的就是讓這些草原的家夥們穩定下來,不要總是打秋風,影響大明邊關,搞得大明這裏動不動就要打仗。

其實北元雇傭協會搞到現在,國庫的支出是很大的,從另外的角度去看,等於是在養肥草原。

其實早有臣子上奏,北元實屬威脅,如此壯大之下,一旦翻臉對於大明來說,可謂是養虎為患。

只不過這個建議,爺孫倆都沒有采納。

朱英有信心,在同時發展的基礎上,要將草原遠遠的甩在身後。

亦如現在的蒸汽鐵甲船。

這玩意目前不能遠航,可對海域諸國,那是絕對的威懾力。

而蒸汽機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軍事方面。

其中對於工業發展,那也是質的提升,是跨越式的進步。

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後,意味著大明的生產力在原本的基礎上,是數十倍的提升。

除開蒸汽鐵甲船外,蒸汽火車也能真正的開始打造了。

不說大明全境開設的鐵路線路,只要把南京到邊關的線路打通。

以蒸汽火車的運輸能力,你北元,還算個啥事啊。

蒸汽火車最恐怖之處,在於運輸兵力的速度。

哪怕是現在拉胯的蒸汽機,其動力也絕非是馬力可以比擬的。

最關鍵的是,它可以十二個時辰不階段的運行。

當初朱英想搞鐵路,可惜最後不了了之。

而現在,蒸汽機,它來了!

蒸汽火車的運行速度,按照後世的計算方式,為每小時大約60公裏到80公裏,折合大明算法,也就是每個時辰一百二十裏地起。

從南京到邊關,約為兩千四百裏地。

而蒸汽火車十二個時辰,可走一千四百多裏。

這也就意味著,只需要兩天不到的時間裏,蒸汽火車就可以把大軍直接運送到邊關打仗去。

即便算上蒸汽熄火,出點小故障啥的,三天也是穩穩夠用了。

當然,如果裝上大量輜重的話,可能要慢些,速度上不來,可這速度,也是跨越時代。

這意味著大明朝廷對於地方的統治力,將會得到極大的加強。

實際上會有些出入。

以大明現在的工業基礎,鐵路開山過河自然不行,不過關系不大。

這些路段人力直接幹,士兵們在火車上閑著也是閑著,大不了多設幾段路就行了。

想要完成這些,目前大明還有些難度。

其中鐵礦的稀缺是個大問題。

並非是中原鐵礦少,而是自古以來,中原地區的鐵礦就被大力開采,導致現在大多數地方的礦藏都很稀少,多數容易的都被挖掘了。

這也是為什麽朱英首先要做的,就是蒸汽鐵甲船的緣故。

因為有了蒸汽鐵甲船,意味著海上的距離縮短,運輸能力加強,這就能大力對沿海,海島國家地區的鐵礦,運送到大明來。

“要是我沒記錯的話,倭國銀礦最多,而澳大利亞鐵礦最多?”

從造船回來的朱英,就開始打鐵礦的主意了。

既然是大航海,蒸汽時代的來臨,那麽工業化革命的情況下,鐵礦那就是重中之重了。

“只是現在的澳洲,完全就是個絕島吧,如果讓朝廷去開發,這個難度可就太大了。”

澳大利亞的地理爛透了,從一個整體來看壓根不適合大規模殖民。

澳大利亞北部是面向大明,那裏全是荒漠和熱帶草原。

對於大明來說,要沙漠我在西域就有,要雨林我去越南就好,費那個勁跑去澳大利亞幹什麽。

且從東亞出發登陸澳洲的話,等待他們的要麽是西澳的沙漠,要麽就是北澳的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