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大明簽證的風聲(第2/3頁)

“謹遵陛下諭旨。”

……

大反轉來得太快,以至於京師的使臣們都沒有反應過來。

原本氣勢洶洶的上告,結果等禮部的傳話下來後,一個個偃旗息鼓。

他們可不是那些海商,一直生活在京師的使臣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

聯合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對於大明皇帝來說,這天下都應該屬於大明,而這裏很多國家,都算是大明的附屬國。

廣州府城。

朱英笑了。

“他們難道覺得如果大明不跟他們做生意,會給大明帶來很大的損失嗎,傳我令旨,去查說這些話的商人,從今往後大明境內禁止進入。”

“遵太孫殿下令旨。”

就目前的海外市場,可以說完全是大明的主場。

而大明遼闊的疆域,物產豐富的同時完全能夠自給自足,對於海外的貨物,多數只能算個獵奇,並不是什麽必需品。

尤其是現在來說,安南以及倭國的九州,等於是完全的掌控在大明手中,跟直接管轄沒有什麽區別。

先前比較匱乏的礦藏,現在倭國大量運送。

南洋地區主要是糧食,暢銷的還有熱帶水果之類的,這些安南都能給到。

在大明來說,隨著工業基礎的不斷升級。

雖然還沒有形成工業化的規模,但集群的形勢讓各類手工業品產量飛速提升。

匠人學堂的開設,加上皇權的壓制,敝帚自珍在現在受到廣泛打擊,更多精品制作的方式開始普及。

海貿越發繁榮,市場的需求量開始加大,民間工廠的數量越來越多,自然產出的貨物也越來越多。

在國際的市場上,大明產出的工業品,已經形成了主流。

這是其他國度,中亞,印度,歐洲盡皆不能比擬。

在這個世道,只有跟大明做買賣,才能賺取到足夠的利潤。

很快,這些放出狠話的外邦商人就被查了出來,是大城王朝的商人。

得到消息後,朱英下達令旨。

首先是對這些商人包括其家族以經濟上的制裁,全部驅逐出境,並且永遠禁止進入到大明境內。

其次,有關於大城王朝所有海關貨物的關稅,三年內提高兩成以示懲戒。

這樣的處理方式,在所有的海外商人這裏如同是一道晴天霹靂。

誰都沒有想到大明太孫竟然降下如此嚴重的責罰。

兩成關稅,雖說還有得賺,可這對於所有大城王朝的貴族們是巨大打擊。

還有連帶的後續影響。

因為大城王朝的商人得罪了大明太孫,其他國家的商人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到影響,也刻意的疏遠大城王朝。

而大城王朝之所以如此囂張,自然是跟他們的地理位置有極大關系。

海航想要離開南洋,前往中亞,印度等地區,只有兩個選擇。

要麽就是穿過馬六甲海峽。

要麽就是穿過大城王朝的領地。

憑借著這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大城王朝從大明購買的貨物,可以更為便捷的運送往中亞,印度等地區。

越是遠的地方,貨物的價格和利潤自然就越高。

自大明開海之後,各國海商裏,毫無疑問收益最高的就是大城王朝了。

但是現在嘛,可能就要發生不小的變化了。

“早就準備對付他們了,現在還撞在槍口上,真是給個好借口。”

朱英來到廣州府。

除開大明遠洋貿易商會的事情外,還準備調動水師,將馬六甲給占據下來。

因為這些士兵將會在馬六甲駐紮很久,而不是像是之前那樣的臨時調動,為了更好的穩固軍心,提高士兵們的忠誠度,所以朱英親自前來。

而馬六甲海峽連接著大城王朝,計劃中本就打算橫在海峽上的這塊地方全部拿下。

“殿下,關於這些外商,雖說不必怎麽擔憂,但是他們若是胡言的話,還是會對我大明的商業有所影響。”

“是否要讓邸報司對此進行一番解釋。”

說話的是關祥海。

關於他的事情,已經是傳信到了京師。

只等朝廷安排新的左布政使過來,關祥海就直接到大明遠洋貿易商會任職當管事了。

近段時間,自然就是跟在朱英身邊聆聽教誨。

京師邸報是發行全世界,而在另外的十二個承宣布政使司,在前年隨著邸報司的發展,已經成立了地方邸報司。

關祥海的意思,就是把這次的事情發布在廣東邸報司的邸報上。

朱英點點頭:“這次的沖突,主要是各國商會非法遊行造成,這裏頭主要是因為大城王朝的商人暗中引導,包括非法購買土地之事,也是大城王朝行賄造成。”

“此番沖突之中,主要的人員傷亡並非是由我大明官兵所造成,而是來源於人群自我的相互推搡和踐踏,這一點要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