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成為傀儡的安南王室(第2/3頁)

朝廷的意思也很是明顯,就是想讓更多的漢人遷徙過去,增強大明在當地的影響力。

只要過去了,入官籍這塊必然非常的輕松。

外邊哪裏會有大明這般的嚴謹,大不了就花錢疏通打點一下。

不僅是商人群體,一些底層的官員亦是蠢蠢欲動。

隨著大明的升職難度不斷拔升,還有來自於各方面的監管條例,官員雖說是衣食無憂,可想發財的難度是大大的提升。

尤其是在貪財這塊,更是如此。

從京師到地位,各方面的制度正在不斷的進行一個完善,對於這樣監管制度,官員們還未熟悉,暫時很難說找到下手的地方。

畢竟朱英設立的管理制度相當超前,超越當代的認知,想要一下子就找到其中漏洞進行悄聲無息的貪腐,是一個長期緩慢的事情。

官員們長期混跡於官場,對於安南的情況多數都是能夠猜測出來一些。

首先去了安南當官的話,升職是必然的,朝廷也明確說了,候補的官員前往安南,按照具體情況升一級到三級不等。

安南那邊,也是三省六部制。

尚書的位置不太可能,各部侍郎這塊,希望還是很大吧。

且地方上府城,縣城這些,肯定也是大量缺乏,大明統治下,肯定比安南那邊更加具有優勢。

一時間,戶部頓時更加忙碌了起來。

現在到戶部下戶籍司衙門,幾乎是人滿為患,每天一大清早過去看,就是長長的隊伍,甚至是影響到了街道的行人。

在這裏排隊的,要麽就是要去倭國,要麽就是要去安南。

京師都這麽熱鬧多,其他地方更加是如此。

像是廣西這邊,本來就臨近安南,來去更加的方便,消息傳達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是完全的爆滿了。

都想著到安南去搞點事情。

對於這樣的情況,朱英非常的滿意。

想要真正的去統治一個地方,首先是人口上的比例一定是漢人相對較高才行。

對於大明來說,打下來容易,治理才是更加麻煩復雜的問題。

真正的把一個地方融進到大明直屬統治,向來是長年累月慢慢實行。

安南很早就屬於中原王朝的縣城,之所以被獨立出去,主要的原因還是願意搬遷過去的漢人數目太少。

當地漢人比例遠遠低於其他民族的時候,自然就沒有了所謂的忠誠。

只要中原王朝有任何的動蕩,那麽這些人口大族,自然就會見風使舵立即脫離中原王朝,而不是真正的把自己當成中原王朝的一份子。

在往後的安南,即便還有所謂的安南王室,只要漢人的數目足夠多,就完全不用擔心會有被分割的可能。

“倭國,安南兩地,往後必然成為咱大明的地盤。”

“大孫的這個法子,是相當好啊,其實咱先前還有著不想讓後代們去征戰這些小國,感覺是吃力不討好,平白損耗了大明國力。”

“現在這般,完全可以更大的擴充咱大明的疆域,類似於其他的小國,亦是可以直接的吞並進來。”

朱元璋極為興奮,他感覺到了大明不斷擴大的可能。

對於大明內部的矛盾,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當然是非常清楚。

為了穩住老朱家的基業,本身就想著立下一些不征之國,好讓大明王朝國祚延綿。

而現在通過大孫的這些操作,不僅讓戰爭變得不虧錢,反而是相當的賺錢。

尤其是在遷徙漢人這塊,一直是朱元璋較為頭疼的問題。

要知道於洪武二十年的時間裏,朱元璋親自安排過非常多次的大型遷徙,且這種遷徙一直都沒有怎麽停頓過。

為的就是更加的統治整個大明。

便是內部的遷徙,百姓的不滿情緒也是非常之高,甚至於有不少造反情況的出現,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卻也說明多數百姓都是被動,強迫的。

現在則完全不同,朱英以利誘之,加上京師邸報的宣傳,讓大家對於遷徙不僅沒有任何的反抗心理,反而是積極主動熱情。

甚至一些中土大姓,都有了大規模遷徙的想法。

這樣一來,大明本身的階級尖銳矛盾就處於不斷的衰減之中,基本上都全部的轉移到了外邊。

很大程度的減少了現在大明人口暴增的壓力。

“爺爺,只要倭國和安南這個法子可行,往後我們就能按照這個情況去照搬,對於其他的地方也同樣是如此。”

“咱們大明的疆域,只會是越來越大。”

朱英的語氣中帶著幾分感嘆。

其實對於朝廷,或者說對於皇家來說,這些小國的並入,並沒有太大的幅度增加大明國力。

簡單點說,就是把宗主國和附屬國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的緊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