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倭國變成了香餑餑(第2/3頁)

徐增壽趕忙道;“昨日太孫殿下隨小妹徐妙錦一同到府中晚宴,期間多喝了兩杯,因此便就在府內歇息了。”

朱元璋點點頭,基本的情況他自然有所了解。

便道:“徐妙錦這孩子,是個好孩子,咱先前其實也跟寧妃商量過,想讓她入宮來。”

“現在這般,也算是不錯了,往後一個貴妃的位子,是少不了的,畢竟是徐達的女兒,咱也不可能說虧待了她。”

徐增壽連忙道:“能夠被太孫殿下瞧上,自然是小妹的福分。”

“陛下有所不知,小妹早些年間遇到過太孫殿下之後,就一直記在心裏,這兩年即便是到了出閣的年紀,也是誰都未曾見過。”

“如今總算是得償所願,臣這個當哥哥的,也算是了卻一樁心事。”

朱元璋聽完之後,微微點頭。

沉吟一番後道:“你在京師也待了不少年了,可有什麽想法出去歷練一番。”

徐增壽聞言,心下大喜。

道:“臣聽陛下吩咐。”

朱元璋想了想說道;“咱記得你跟老四的關系不錯,他這些日子也快是要回來了,等到年後,大約是要去倭國的。”

“到時候你便是跟著他一起去吧。”

徐增壽沒想到陛下竟然給了這麽好的差事。

要知道目前的武將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倭國了,這個曾經大家都覺得鳥不拉屎的小國,如今已經是成為了最大的香餑餑。

這裏頭的原因也很是簡單,如今倭國那邊海運每個季度,都要運送大量的白銀到大明來。

做這門差事,裏頭的油水可是非常足夠的。

稍微有點見識的就明白,倭國往後不會缺少得功勞的機會,區區小國,哪有資格坐擁金山銀山。

日後平定倭國,定是會要論功行賞。

功勞有,油水足,可謂是最好的差事了。

“謝陛下隆恩。”

徐增壽當即磕頭不止。

……

“這大明京師,當真是每次回來都完全的不同。”

“本王的那個大侄子,還真是有天大的本事,便是本王怎麽也想不到,竟然可以發展到如此宏大的規模。”

正陽門下,朱棣帶著兩個兒子,還有隨從的親信將領們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終於是回到了京師。

朱棣在草原上被俘虜之後,因為朱英和額勒伯克的和談,很快就放了出來。

不過當時朱英並沒有去等朱棣放出來就走了。

雖說是俘虜,因為朱元璋早前的關系,加上本身朱棣跟額勒伯克也算是熟悉,是以自然沒有說吃什麽苦頭。

從俘虜開始,一直享受的都是王爺的待遇,也就是行動沒那麽自由而已。

後邊整個北元算是跟大明談成了合作,尤其是北元雇傭行會的成立,意味著草原上近幾年來說,都不會存在什麽戰事了。

頂多就是一些小方面的爭執。

按照朱棣的性子,再繼續待在草原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

而京師這裏,朱英也同意了關於他去倭國的事情。

在來京師之前,朱棣還特意的去了一趟北平王府。

那裏曾經是他的藩地。

現在已經是變了個樣子了。

自從朱英定下了關於海外藩地的事情之後,這就意味著所有的藩王,已經不再是有藩地了,所有的王府都進行一個回收。

朱棣的北平王府也不例外。

北平現在是大搞建設,這是為日後的大明國都作準備,王府自然也在改造的範圍裏。

這讓朱棣頗有幾分感嘆。

最大的感嘆還是南京城。

都快是已經認不出了。

“好繁華啊,這感覺,好像是我好多年都沒有回來過了。”

“這人也太多了吧,一眼看去全是人,那邊的巷子裏密密麻麻全是人,都不知道怎麽走進去了。”

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兩人,輪番感嘆著說道。

這大概就跟鄉下人進城差不多的感受。

因為海貿的繁榮,加上大明京師近乎三百萬人口的日常需求,且作為京師,這裏的百姓多數富裕。

在京師這裏,有如此巨大的人口規模,隨便做點什麽小買賣都很是賺錢,也就導致京師百姓的口袋裏,都很有余錢。

是以大量的外國商人,都會跑到京師這裏來進行買賣。

臨近長江的南京,海船都差不多能夠直接開到正陽門碼頭這裏。

不過也正是因為船只太多,想要開船過來可沒那麽簡單。

對於船只的管理和限制,目前有著很高的要求,一般的船只根本沒有資格在這裏停靠。

單單一個停靠的資格,就已經是極高的價錢了。

且只要進入到南京這邊的支流,都是按照每日來進行一個收費,單單就這一點,便給京師創造了不小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