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大明人才的匱乏(第2/3頁)

詹徽說起這事,真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若說術算,自然是戶部這邊人才濟濟,畢竟要在戶部做事,術算一道是長期需要使用的。

統計司成立的時候,需要大量的術算人才,當然就是從戶部這裏進行一個調動。

後邊朱英又要求各地衙門對內所有開支,花銷,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有一個極為詳細的報告,這也導致對術算人才的需求極為加大。

術算一道,在當今的社會,屬於小道。

真正的大道在於四書五經。

這也是所有讀書人常規認知。

中原地區自古以來的術算水平是很高,但這僅僅包括極少部分人,多數人哪裏有精力去學習這些。

術算本來就是極為耗費心神之事,平時琢磨經義典籍都不夠,很少有人會把心思放在這個上面。

再者說了,科舉這塊也不考術算。

戶部這邊完全是因為工作緣由,很多衙門官員都是後來才進行的一個學習。

只是時間一長,自然也就精通了。

朱英極為注重數據,在這個年代,很多術算數據可以更好體現出目前大明的狀況。

這麽大的疆域,朱英也不可能說天天到處去進行實地考察。

因此給諸多衙門下達了統計的要求。

現在的國有資產管理司,單單想一下就知道,按照現在朱英的脾性,必然要進行大量的術算核準。

詹徽這邊是找不到人,戶部這邊是沒法再出人了。

要是從戶部再調一批人出去,可能連正常的工作運轉,都會出現一個大的問題。

就現在的人員來說,工作量已然是兩年前朱英入宮時的數倍。

大量的工作讓戶部這個油水衙門都已經沒有心思搞什麽貪汙了。

加班已然成了一種常態,可謂是大明版本的九九六。

便也導致了許多戶部官員有一種想出去的心態。

朱英聽完兩人的講述後,點頭回道:“兩位尚書說的這些事情,本宮也是有所耳聞,隨著咱們大明的發展,各地衙門在於術算之道人才的需求之上,正在不斷的升高。”

“本宮可以這樣說,在未來更遠之後,有關於術算的人才,只會是越來越多,術算一道,本就是各行各業都無法離開的。”

“不管是本宮,還是兩位尚書,每天都是在這京師裏,一年到頭又能有幾次機會,可以去其他地方進行一個考察。”

“那麽準確來說,想要隨時知曉下邊的情況,那就只能是通過一些術算統籌,進行一個推衍。”

“本宮已經稟告了爺爺,將會在不久之後進行一個昭告,於科舉現在典籍之中,加入術算部分進行一個考核。”

“當然,現在加入,對於目前缺少的術算人才遠水解不了近渴,本宮仔細想過,如今術算一道上,使用最多的是什麽人?”

“左思右想後發現,真正長久使用術算之道的人才,並非是在於戶部,也非是在於朝廷,而是在於賬房。”

“不拘一格降人才,本宮覺得,可以進行一個臨時性的考核,準許吏員,甚至是普通百姓,其以工代賑的方式,暫且替代原本需要的官職要求。”

“詹尚書,你負責統管吏部,覺得本宮的這個提議如何。”

以工代賑,一般是指對於災荒流民的救濟。

而朱英這裏提到的意思,就是以非官身代替官員所做之事。

詹徽一下子愣住了。

他完全沒有想到太孫殿下竟然會提出這麽一個解決辦法出來。

只是仔細一琢磨,卻又覺得似乎可行性比較高。

民間人才在當今的年代還算是比較多的,術算一道的發展不在於廟堂,反倒是在於民間。

真算起來,便是戶部這邊很多新任的官員,在沒有接觸到術算之道的情況下,很多都是找一些民間的賬房老師傅來進行一個學習。

現在太孫殿下的意思,是要對這一部分進行一個取消,直接讓那些沒有經過科舉的人才,擔任官職。

其實在此之前,朝廷這邊一直都有舉薦入仕途的方式,不過從去年年初開始,舉薦一道經過太孫殿下的阻攔,雖說沒有一個明確的廢止,但目前可謂是完全的停止了舉孝廉的路子。

現在這個以工代賑,倒是和先前的舉孝廉有些類似。

心中思索一番後,詹徽問道:“啟稟殿下,臣心中尚且對此有幾個疑惑。”

朱英道;“但凡有什麽想問的,說吧。”

詹徽作揖後問道:“這以工代賑上來的,是否也跟其他官員一般進入官籍。”

“他們的俸祿等各方面,是否也按照原先的職位進行一個發放。”

朱英道;“以工代賑的官員,在沒有特大功績的情況下,便就限制在正六品吧,也算是給那些通過科舉上來的一個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