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強大的沐王府(第2/3頁)

思倫法盤踞麓川,除了車裏等地區外,周邊幾乎所有傣撣民族地區均被“麓川”所兼並。思倫法自稱“麓川王”。

倘若麓川真的得以在明軍大舉進入雲南之前,全據紅河天險,建立穩固防禦。

那麽大明即便是集結再多兵力,就算是再來個二十萬軍,戰力再強上幾分,也會因為天險、後勤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導致對於麓川無法形成威脅。

那思倫法這個麓川王,便是名副其實了。

當時大明在雲南的兵力極為稀薄。

但沐英仍然意識到定邊不可不救。

當然,如果他慘敗甚至被麓川擒殺,大明在雲南的軍事力量就會徹底崩潰,這也正是思倫發希望的。

因此,沐英以少量兵力與思倫發決戰,無疑是極大的軍事冒險。

思倫法是麓川開國雄主思汗法的孫子,雖然也有幼子的說法。

其在麓川內部的權力鬥爭中勝出,殺死前任國主思瓦發而繼位,並曾在景東之戰中擊敗明軍。

此時麓川也正處於上升期,顯然堪稱勁敵。

麓川的兵力,是大軍三十萬,戰象百余頭。

麓川的兵力構成,無軍民之分,聚則為軍,散則為民。

遇有戰鬥,每三人或五人出軍一名,擇其壯者為正軍,呼為“錫剌”。

錫剌持兵禦敵,余人荷所供。

故軍行五六萬,戰者不滿二萬。

則麓川雖然全民皆兵,然而戰兵輔兵劃分非常嚴格。總共動員三十萬人,戰兵當在八萬到十萬。

而沐英這邊,只有堪堪三萬人,長途奔襲至於定邊。

雙方實力對比極為懸殊。

麓川的步兵雖然在方陣作戰技巧上不如明軍,但更擅長遊擊、伏擊和山地格鬥。訓練度方面,麓川也有直屬於君主的精銳武士。

作為東南亞霸主,麓川能夠從中南半島招募兵源,來自印度、緬甸和老撾的優質仆從弓手,與麓川本國培養的精銳標槍手、強弩手互相配合,形成很強的遠程火力。

甚至在騎兵上,麓川也可以說實力不菲。

滇馬中並不缺乏可以用於作戰者,最原始的馬鐙就發源於西南地帶。

由於馬匹體型較小,麓川騎兵無法披掛厚重的馬鎧,防禦力不足,然而耐力頑強,擅長翻山越嶺,更加適合叢林山地作戰。

沐英馳援定邊,人人皆乘馬,但其中不可能都是騎兵。

有很大一部分是騎馬步兵。

時三月十五日,明軍抵達定邊,此時麓川軍隊正在圍城,他們修築了堅固的土木工事,建造大量攻城武器攻城,令城池搖搖欲墜。

沐英見麓川軍營地堅固,沒有倉促發動進攻,而是在麓川軍營對面設立營寨工事與其對峙。

隨後,明軍三百名鐵騎出營挑戰,麓川軍派出步兵數千人、戰象三十余頭出戰。

麓川的領軍將領乘坐戰象直沖明軍陣列,雲南前衛指揮張因率領前鋒騎兵五十余人直沖對方戰象。

張因發騎弓射中敵將乘坐的戰象左膝,戰象受傷撲倒後,麓川將領被甩落,之後被明軍騎兵射殺。

明軍三百名騎兵趁勢全軍突擊敵陣,麓川軍抵擋不住徹底崩潰逃回營寨。

此戰,明軍告捷,斬首數百級,大大打擊麓川士氣。

然而,這一戰殲敵有限,並沒能打破定邊府的圍困。

之後,沐英召開軍事會議,他認為這次麓川攻打定邊是有備而來,兵馬眾多、聲勢浩大。

而定邊被圍攻,已經快支撐不住。

如果不能速戰速決,拖下去此消彼長,定邊很可能失守,那時候局勢將不堪設想。

於是眾將一致同意,發下戰書,次日與麓川軍作總決戰。

第二日,明軍分為三隊,都督馮誠領前隊,都督同知寗正領左隊,湯昭領右隊。

沐英發下軍令,“退後者必斬”。

麓川軍除了留下少量兵力圍城,也全部出營與明軍決戰,陣勢龐大,如同汪洋大海,一眼望不到邊際。

兩軍相遇後,麓川軍便驅趕戰象沖陣。

其戰象全部身披鎧甲,背上立有戰樓,象兵便立於戰樓射箭。

戰象左右兩旁又各有短槊一根,配合戰象沖刺。

沐英一聲令下,火銃兵紛紛開火,硝煙彌漫。

神機箭也紛紛向麓川軍發射。

麓川步卒聞聲,不知何物,紛紛膽寒。

對於火器,麓川這邊明顯缺乏足夠的了解,畢竟西南地處偏遠,消息傳播不易,很多情報,還停留在蒙元時期。

然而戰象經過嚴格的訓練極為悍勇,起初竟然不怕火器,頂著火炮火銃,向明軍繼續沖擊而來。

明軍按照計劃擺成三列,用火器循環射擊,這便是沐英操練之下,大明得以征戰天下,連番得勝的火銃三段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