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倒黴的何文淵(第2/3頁)

這如何能行?

早朝上,朱儀一身國公冠服,趕著早朝的末尾,穩步上前,開口奏道。

“臣奏陛下,近來京中街頭巷尾,有消息流傳,稱朝中有大臣以密奏蠱惑陛下,陰圖廢黜太子殿下,已鬧得沸沸揚揚。”

“此等大災之際,朝野上下本就人心不穩,流民四起,此時傳出這等流言,臣恐是有宵小之輩趁機作祟,敗壞陛下聲譽,故而,臣奏請陛下,命大理寺徹查此事,將幕後宵小徹底繩之以法。”

所以說,朱公爺一向在朝上,說話都是十分謹慎的。

他剛開始開口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他是要質問天子,但是,卻不曾想,這位年輕的成國公話鋒一轉,卻將此事說成是有心人散布的流言。

言下之意,皇帝肯定沒有這個意思,朝中肯定也沒有這種佞臣,幕後之人用心險惡,所以必須徹查。

這一招,不可謂不高明。

底下不少大臣心中暗暗思索著,這成國公這麽一說,便算是將天子逼到了墻角。

如果說,天子不答應查,那麽,便相當於放任流言傳播,而且,有心虛的嫌疑,可如果說要查的話……

朱公爺說的沒錯,最近這些日子,京中的確流言四起,但是,老大人們都是在朝多年之人,自然能分辨的出,哪些流言是胡說八道,哪些,可能是確有其事。

這樁事情,傳的有鼻子有眼的,上奏的是誰,什麽時候上奏的,甚至連上奏的內容,都被流傳了出來,而且,不是好幾個不同的版本,而是所有人聽到的流言,都大同小異。

這種情況,通常來說,背後肯定有人運作,可就算是運作,那也得有些依據才是,所以朝臣們心裏很清楚,十有八九,這個消息有大半都是實話,如此一來的話……

“陛下,臣覺得成國公所言有理,如今江西,徐,淮大災,不少流民正向京師聚集而來,當此之時,此等流言如若放任不理,百姓勢必會心生不安,若是再起民變,便是大事。”

“故而,理當徹查!”

說話之人,乃給事中林聰,緊跟在他後頭,又有不少禦史,同樣跟風請奏。

雖然說,科道改革之後,底下普通的科道官,不準隨意諫奏和他們執掌無關的事由,但是,早朝上這種普通議事的場合,相對來說,還是管轄比較松的。

其他的大臣,雖然沒有出面,但是,不少人的目光,已經紛紛望向了一旁正在低頭擦冷汗的吏部侍郎何文淵大人。

與此同時,天子見此狀況,也皺了皺眉,道。

“如今朝廷重務,在於賑災,這等事情朕覺得,倒是可以稍放一放……”

話到此處,天子的口氣頓了頓,明顯是在等一個人來附和他,但是底下群臣面面相覷,卻皆是有幾分猶疑,就連一貫對天子亦步亦趨的吏部王天官,也並沒有站出來。

別的事情還好,可這次出事的,卻是他的吏部,別看王天官平時好像是沖動莽撞,但是,什麽時候可以莽撞,什麽時候不能莽撞,他還是一向有分寸的。

這種情況下,不僅沒有人附和,相反的,還有人直接站了出來,道。

“稟陛下,臣以為,方才諸位大人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徹查此事,亦是在安撫民心,平定災情,所謂賑災,並不僅僅是救濟百姓而已,更重要的,還是要維持民心穩定……”

眾人定睛望去,卻見站在殿中侃侃而談的,竟然是一個青袍官員,有眼力好的人,一眼就認了出來,這位,是太子府的右春坊大學士,徐有貞!

“請陛下明鑒,太子乃是東宮國本,事關社稷,如今有宵小之輩,借太子生事,這既是在動搖國本,亦是在敗壞陛下的名聲,挑撥天家關系,如此用心險惡之輩,豈可輕縱?”

“臣知陛下心系萬民,但正因如此,才更該下令徹查,以安社稷民心!”

這一番話,說的正義凜然,大公無私,聽得在場不少大臣,都不由得肅然起敬。

看來這位徐學士,還真是一個一心為國的忠臣啊!

不過,這番話說下來,天子的臉色卻並沒有變得好看起來,而是道。

“諸卿之意,朕已知曉,今日早朝便到此處,散朝吧。”

說罷,天子未待眾臣行禮,便起身離開,留下一幫大臣大眼瞪小眼。

眼瞧著天子的身影消失在了眼前,殿中安靜了一瞬,隨即,立刻爆發出一陣劇烈的議論之聲。

如果說,剛開始的時候,殿中還有大臣覺得,這流言是無稽之談的話,那麽此刻天子的態度,其實已經昭示了一切。

要知道,這份密奏到底有沒有,內容是什麽,天子應該是最清楚的,如果說真的沒有的話,那麽,天子又豈會如此遮遮掩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