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投機客的左那個啥和右那個啥(第2/3頁)

真正的升遷轉調,官職變化,全都沒有!

他徐有貞,出京的時候是個翰林,回京了之後還是個翰林。

這次編纂《寰宇通志》,更讓徐有貞意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可能一輩子,都只是個翰林!

這讓他感到絕望,所以……

“元玉,身在官場,沒有人不圖仕宦,但是……”

李賢的神色復雜,似乎有些躊躇。

片刻之後,不知道是出於何種考慮,總之,李賢最後還是咬了咬牙,開口道。

“此處沒有旁人,你我也算相交多年,話說到了此處,為兄便跟你露個實底,此次前往雲貴之地,本就是為兄最想要的結果,你可能明白?”

徐有貞皺了皺眉,有些沉默。

他和李賢性情相投,相交多年,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於是,李賢嘆了口氣,接著道。

“如今的朝局,十年之內,不會安穩下來的,這等波雲詭譎的朝局,為兄自認沒有辦法次次僥幸,當此之際,遠離朝堂,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元玉,你我都還年輕,縱使是蹉跎十年,也不過是五十出頭,到時朝局穩定,東宮長成,一切風平浪靜,再圖後計,又有何妨?”

如果說前一句話還算是比較隱晦的話,這兩句話,幾乎就要戳破窗戶紙了。

要是剛剛離開的朱鑒聽到這番話,一定會覺得自己的一腔愧疚,白白錯付了。

誰能想到,李賢離開朝局不是被迫,而是自己順勢為之。

對於李賢來說,他根本就不想和朱鑒等人為伍,事實上,朱鑒最開始找上他的時候,他便猶豫過,要不要答應。

但是,很快他就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是什麽。

要知道,朝廷有那麽多的官員,為什麽獨獨提拔他出來,當這個禮部侍郎?

當然是因為,他曾是太上皇的隨侍大臣。

太上皇南歸,需要有他這個出身的人,前去迎接,而且,官職還不能太低,所以,才挑出他。

換句話說,他是因太上皇恩典,才有了如今的官位。

這一點就決定了,他無法在如今的朝局當中獨善其身。

因為就算他什麽都不做,朝中也會將他視為太上皇的人,甚至於,如果他在此事上袖手旁觀,別人只會覺得他忘恩負義,刻薄無情。

李賢雖然不是清流華選的翰林,但也是正經的讀書人出身,名聲若是壞了,此後必然難在士林立足。

所以,他只能答應下來。

但是,與此同時,李賢也意識到,這僅僅只是個開始。

越是和朱鑒接觸,李賢越能夠感受到,他背後有著一支何等龐大的勢力,在暗中運作圖謀著什麽。

這讓李賢感到害怕。

他知道,自己如果繼續下去,只會越陷越深。

擺在面前,立刻就可以預見到的就是,東宮屬官一旦備置起來,在太子年幼的情況下,會變成誰的發聲筒?

答案不言自明!

更不要提,近些日子,隨著皇後娘娘臨產,隱隱約約透出的種種風聲,雖然到最後,這些空穴來風,都隨著小公主的降生煙消雲散。

但是,李賢卻敏銳的察覺到,朝堂上的風已經刮起來了,未來數年的朝堂,必然是步步兇險的境地。

所以,必須要遠離。

事實上,即便沒有俞士悅站出來,李賢也早已經做好了打算,他要跟著朱鑒一起出頭,為東宮張目,甚至於,就連腹稿他都打好了,怎麽激怒天子,讓自己遭受貶謫。

當時上朝之前,他甚至做好了,從一個三品大員,被貶為七品知縣的準備。

因此,他對朱鑒所說的話,其實半真半假。

現在的局面,比他想象當中的,的確要好的多。

雖然,近幾年之內,他都不可能再被調回中樞,但是也因此可以避免諸多風波,而且,到了地方上,他也還是正三品的大員,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正面得罪天子,雖然說,得罪了朝堂上資歷最老的胡老大人。

但是,一來李賢覺得,胡老大人的性格,不至於斤斤計較,在將他貶謫之後還刻意出手打壓,二來……他還年輕嘛,胡老大人今年已經七十五了,說句難聽的,李賢熬也能熬死他。

至於說自己違反朝堂潛規則這件事情,還是那句話,時間會沖淡一切的,過上五年八年的,誰還記得這麽一次朝會。

何況,也未必就真的要那麽久……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至少太子這邊,是感念他的“好”的,如果說過上幾年,太子長成,東宮穩固,那麽,他復起的希望是非常大的。

這幾乎是現在的局面下,李賢能夠爭取到的,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

他自然沒有什麽不滿意的……

因此,李賢對徐有貞說的這番話,倒也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是真真正正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