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一茬接一茬(第2/2頁)

第二天上午,張興武便帶著幾個日報的記者,還有幾名勞動模範來到這邊。

看樣子,他昨天晚上就沒有閑著,要不然這群人不可能來的這麽早。

這群人明顯已經對這邊有所了解,雖然張興武信誓旦旦的保證,但他們仍舊是半信半疑的態度。

尤其是看到李衛東後,更是如此。

畢竟李衛東太年輕了,他能培育改良出增產百分之四十的甘薯?

這個世界上雖然不缺天才,但那也得分行業。

像培育改良甘薯品種,卻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但他們也都沒有提出質疑,真相如何,很快就能解開,他們過來只是為了驗證畝產的重量,然後把這件事情報道出去。

至於說到底是不是李衛東培育出來的,自然有人調查清楚。

甚至有時候有爭議反而更好。

他們自然也能受到重視,可以有更多的新聞去挖掘。

等於是一舉兩得。

被張興武找來的那幾名勞動模範同樣沒對李衛東感興趣,真正讓他們感興趣的自然是試驗田裏的地瓜。

而且,他們也不傻,知道先量土地的畝數,確定是一畝後,又挨著走了一圈,沒有發現故意移植作假的跡象,並且每一株甘薯之間,隔的距離也剛剛好。

不像以前,為了弄虛作假,甚至將別的地裏的小麥割掉,然後插入另一片地裏,偽裝成大豐收的樣子。

但事實上,真假如何,一看便知。

最終那個泡沫也被捅破。

從那以後,涉及到糧食產量的問題,所有人都認真起來,堅決杜絕弄虛作假的行為。

更何況,他們今天過來,既是驗證,也是當一個見證人,等於是用自己的身份,名譽做擔保。

如果這邊弄虛作假,都到揭穿以後,他們的名聲也會毀於一旦。

要不是張興武當初對他們有不小的恩情,他們也不會為這種事情做擔保。

隨後,在他們的監督,甚至親自參與下,又一畝的試驗田被清理出來,整個過程,這幾人都無比認真,甚至幹脆趴在地上,研究著有沒有偷偷在下面埋地瓜。

每一株地瓜拔出來,甚至還要看看根莖是不是新鮮的。

那認真的模樣,就差拿個放大鏡進行觀看。

不過他們越是認真,也越能說明問題。

這個過程中,那幾名日報的記者,不斷用相機將這些場景拍下來,而張興武也沒少露臉,甚至還挑選出一個個頭最大的地瓜滿臉激動的抱著,被相機定格。

反倒是李衛東,雖然對方提出要給他拍照,不管怎麽說,這些新品種都是以對方的名字命名的,衛東一號。

那麽作為衛東一號的培育者,露露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偏偏卻被李衛東給拒絕了。

他的確需要名聲,但卻不需要上報紙,也不可能上報紙,把自己的照片模樣堂而皇之的暴露。

甚至,就算有記者偷偷拍了照,等回頭登報的時候,也會被扣下來。

因為李衛東的保密級別,決定了他的模樣不可能上報紙。

但只是名字,或者只是衛東一號這個新品種的名字,還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這年頭,叫李衛東的沒有一千也有八百。

在沒有照片的情況下,誰又會把兩人給聯系到一起?

經過一番仔細認真的檢查,這一畝甘薯很快被收了上來,然後仍舊是重復過稱。

令人沒想到是,這一畝甘薯的重量,甚至比昨天那兩畝還要多,直接達到了1921斤。

這已經不僅僅是百分之四十的問題了,而是接近了百分之五十的增產。

如此豐收,自然令人興奮。

尤其是那幾名勞動模範,他們可以很肯定,這一畝地的甘薯並沒有任何造假,都是實打實的。

如果種植過程中,沒有偷偷加化肥的話,那麽一旦推廣開來,全國的甘薯增產,也將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而那幾名日報的記者,也拍下了足夠的照片,用筆記錄下了這些衛東一號從開始到培育,再到如今試驗田的整個過程,這些可都是第一手的資料。

尤其是報道的時候,肯定要有這些敘述,增加真實性。

等這批記者跟勞動模範離開後,張興武卻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在第二天,又領了幾個過來,重復了昨天的過程。

甚至第三天,他也不知道從哪裏找到幾名甘薯方面專家,但這次,卻跟前兩次明顯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