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地動山搖

確實, 在千差萬別的現實面前,全院統一了“見招拆招”的共識。

下山的醫護們改變了太醫署學生們的學習計劃,著重加強“外傷”分級、判斷和處置的學習, 超高強度的學習進度和實踐課, 讓每個學生恨不得一天能有二十四個時辰可以用。

國都城尚藥局治下開設了惠民藥局, 集結了城中所有的閭閻醫工,以及有志於學醫的尋常百姓,由尚藥局醫工和崔家軍的軍醫們進行統一培訓,強化外傷處理和急救。

各大藥鋪則抓緊時間準備外傷藥材與成藥。

世家高門則在景和帝的要求下, 準備了許多搭棚材料,以備不時之需。

國都城匠人鋪出了一批又一批外科器械,用煮沸法消毒備用。

因為大郢還沒有棉花,日常衣物原料只有絲綢和麻布, 有織機的人家都在用麻布織繃帶。

百姓們則在裏長或坊長的帶領下,歸置家中值錢物品, 晚上在外面搭棚或搭板睡覺,並進行地震的躲避與自我保護演練。

醫院也好,國都城也好……每個人都在努力,也看到了其他人為自己的努力, 因此,可能發生地震的消息傳開以後,民心未散, 反而凝結成了一股力量。

“大換血”的大小般若寺,所有僧侶都接受了禮部官員極為嚴苛的挑選,並經歷了長達半年的思想教育, 重開山門後,讓所有進入的百姓有了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僧侶們不再高高在上, 對待百姓的態度也和善得多,也不再動轍用前世冤孽、現世報應等等來訛香火錢,側重與佛教各個節日與祈福活動。

因為大郢寺廟本就集“書場、醫院、社區活動等”功能於一身,所以,僧侶們排演了與“地震防災”“受災自救”“互幫互助”等多個方面的小劇場,宣傳效果非常理想。

寺廟旁的悲田坊,增加了病床數量,僧侶們更是按照以前治病救人的經驗,準備更多的藥材和急救用品。

而醉霄樓因為與飛來醫館有契約在先,提前按照配方準備了方便儲存的“救災幹糧”,兩位掌櫃又一次心疼得滴血。

預測的地震區域內,各街坊的坊長裏長家中,都在高高的房梁上掛了防風的鈴鐺,保證地震發生時,第一時間能感應到。

……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地震可能發生的十一月。

景和帝下旨,國都城內外各坊的坊門、四大城門夜間不關閉,以免地震後城門坊門變形而打不開。

禁軍和金吾衛不分晝夜地巡邏。

國都城上下也好,醫院全體也好,神經都忽然繃緊,每天都過得小心翼翼。

而且天公作美,雖然已經入冬,但天氣還算暖和,百姓們夜宿在外也還扛得住。

諸多世家以及新興貴族,在景和帝的號召與表率作用之下,紛紛資助平民們厚實的冬衣和冬靴,以及少許的儲備糧,和過冬需要的火炭。

許多貧苦了半輩子的百姓們第一次得到了嶄新的冬衣,想著來年的減稅,覺得這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但即使這樣,人的神經所能承受的重壓也極為有限,這樣的日子一天天地翻篇,很快就有人松懈下來,即使睡在戶外也能鼾聲如雷。

萬萬沒想到,天氣驟變,從寒風凜冽到大雪封城,前後只用了五天。

人類的身體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異常脆弱又渺小,回屋成為唯一的選擇。

與此同時,池老站在大雪紛飛的天台,眺望美得不像話的高山雪景,卻只能一聲嘆息。

第二天一早,鄭院長與各科大主任一合計,保科長帶著志願者們把“臨時醫院帳篷”等所有物品全都取出來,裝車備用。

鄭院長親自去了桃莊,通知那裏的百姓們,每晚住到飛來醫館去,天亮後再下山。

桃莊百姓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紛紛跪倒拜謝,然後在陶五的帶領下,清掃從桃莊到國都城石板路積雪的工作,不為其他,只怕“十八鐵馬”下山打滑。

更加提心吊膽的日子繼續著,國都城的百姓們也把房前屋後的積雪清掃得幹幹凈凈,因為他們相信,如果真的地震,飛來醫館的醫仙們一定會下山救大家。

大小般若寺的菩薩們是泥塑金身,而飛來醫館的醫仙們卻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外貌差別很大,平日脾氣秉性各異,但面對病人從來都全力以赴。

因為有了這個信念,國都城內外的百姓們從焦慮與惶恐中擺脫出來,努力地生活,在臘月將近的時候,著手準備年貨與新衣。

考慮到救災和運輸的實際需要,整個國都城內外的馬匹都在熟悉靜止的“大鐵馬”氣味,從少到多,從靜到動,用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它們終於適應了行駛的車輛和喇叭聲。

國都城內外很平靜,掛在各處的防風鈴鐺從來沒響過,連最輕微的地震都沒發生,也沒有任何動物受驚或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