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都懵了

沈旭東有好些年沒錄制過綜藝節目了……

主要還是不合適。

突然又不是藝人,不需要曝光度支撐。

另外,他也不是馬蕓,不需要打造人設,也不想做什麽商界領袖,一句話:他沒有上綜藝的需求!

而且……現階段流行的真人秀也不適合他……

至於訪談類綜藝……

他懶得參加,答應《十三邀》,只是因為許知遠……

倒不是覺得許知遠有文化,也不是欣賞他,就是想聊聊天而已!

事實上,許知遠販賣的是焦慮情緒,寫的很多東西也是拾人牙慧,比方說許知遠寫了《許知遠:重新想象印度》《許知遠:到印度去!》,裏面的內容跟雷軍2001年寫的《到印度取經》一模一樣……

沒錯,就是小米的雷軍。

雷軍賣過自己的知識分子人設嗎?

至於許知遠的代表作《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給人的感覺就是,45度望天的郭老師……

而且還沒有郭景明寫的有意思!

該說不說,郭景明的小說辭藻華麗,文筆細膩,情節曲折……當然,內容空洞,但確實很有意思,推薦《悲傷逆流成河》……

……

見面,沈旭東戴上耳麥,然後坐下。

采訪的地方是公司的休息區,靠近陽台……

夕陽西下,背後就是黃昏,淡映著倆人的臉。

許知遠先道:“我看過你的《漫長的季節》,寫的真好!”

“謝謝,”沈旭東笑了笑:“那是我去東北旅遊時候,有了感覺,然後寫的。”

“……我很好奇……謝謝……”

工作人員端來兩杯茶,許知遠接過,道了聲謝,然後問沈旭東:“你不喝咖啡嗎?”

“我一般早上喝一杯,下午時候都喝茶……”

“那……什麽時候開始喝茶的?”

“大一那會……我不抽煙,寫東西的時候,習慣了手邊放一杯綠茶……”

“我感覺你寫的東西題材涉獵太廣泛了,武俠、仙俠、然後是現實主義題材……”

沈旭東隨意道:“那會年輕,想法很多……”

“80後三大寫手,只有你還一直堅持寫作……”

“寫作最好不要用‘堅持’這個字眼,我寫東西是因為我喜歡……剛好有表達欲罷了……”

“做電影也是?”

“對!”沈旭東點頭:“電影本身也屬於表達藝術,我要是沒有表達欲,也不會做電影……”

“但你拍的大多數都是商業片!”

“因為我要做的東西,投資都很大,投入巨大,參與的人數眾多。

這就要保證投入能夠得到回收,就必須要追求商業價值。”

“那他的藝術價值……”

沈旭東擺手:“那你說我寫的東西有什麽藝術價值嗎?我看也沒有吧,但他們都很暢銷……”

頓了頓,沈旭東接著道:“全球藝術市場最值錢的大多是名畫。國內外都是這樣。那麽這些名畫被掛在最牛逼的藝術館裏,它們是足夠被稱為藝術品的,藝術品自然是有藝術性的,這個你不反對吧?”

“對!”

“那麽,大家可以看看這些名畫的價格,用天價形容不為過吧。價格是不是商業性的一個具體表現。這些藝術品具不具有商業性?藝術性和商業性是不是矛盾的,不可調和的,不共戴天的?”

“票房高的商業片本身就具備一定的藝術參考性……聲光電集合,幾萬人參與的電影,管它是什麽類型,怎麽可能沒有藝術性?”

“商業片和文藝片,商業片,在我看來就是用快捷且被證明有效的‘套路’快速完成價值觀的傳輸。簡單講就是不太設閱讀門檻,藝術片更在乎作者自我表達,閱讀門檻比較高,當然很多所謂的藝術片就是不懂講故事的故弄玄虛……”

……

跟許知遠交流,肯定會談到商業片、文藝片……

沈旭東早就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了。

電影屬於大眾藝術。

以現在的大環境來看,電影的商業價值更重要!

相比於藝術價值,讓電影活下去的商業價值顯然更重要。

有一類人就是想靠標準來標榜自己……

人可以驕傲和自豪,甚至真有本事的人也有高傲的權利,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以自己的審美規則去嘲笑別人,甚至妄圖改變別人的人,都被人民群眾的鋼鐵洪流碾壓成末兒了。

扯回來,許知遠問起了時代——許知遠提問三連套‘你對時代怎麽看?’、‘你對知識分子怎麽看?’以及‘你對這個圈子怎麽看?’

沈旭東懵了一下……

時代?

這個話題也太寬泛了,沈旭東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麽回答。

想了想,他才回答:“大的方向就是東西方走向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