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捧幾個人

在車裏,沈旭東就跟陳都鈴說了,待會他們問什麽,你就老實回答……

陳都鈴確實做到了!

她家挺有錢的,也見過世面,就不太怯場……

所以,應對自如……

但有一點,沈旭東挺不喜歡的,就是她有點杠精,老喜歡反駁別人!

聽到沈旭東說韓國電影不好,立馬懟了句:“電影《熔爐》推動出台了‘熔爐法案’……他們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呢?”

她有這種觀點很正常,去年,湯惟拍了《分手的決心》,一堆粉絲齊唱贊歌:“打入國際”“不跟國內的泥腿子玩了”“去韓國飛升”等……

仿佛拍了部韓國電影就黃袍加身一樣。

沈旭東擺手:“從電影角度講,《熔爐》並不算好電影……對未成年暴力、虐待場景的濫用,角色工具化、臉譜化、標簽化的展示……這個從專業角度來講,不算好電影……吸引人的更多是題材本身……《熔爐》這個原型,具備天然的正確性,同情受害人,鞭笞施害人都是理所應該當,情緒化宣泄,只能抵達最表層。

“對了,我說個事,07年李滄東導演來北電做訪問,有人提問‘韓國電影有什麽值得我們中國電影借鑒學習的地方嗎?’李滄東回答‘盡量不要去學習和模仿韓國電影,這絕不是我在謙虛!’”

“其實,最開始是模仿好萊塢還有港片,比方說《英雄本色》,在韓國翻拍的電影叫《無籍者》;《喋血雙雄》,在韓國翻拍的電影叫《殺手》;後來他們發現翻拍不是一條好路子,於是,找到了新的東西:注入現實!”

“韓國電影那批導演,偏商業屬性的,奉俊昊、樸贊郁、金知雲包括崔東勛,都是韓國368時代,368時代指的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學,30歲左右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人……他們這批人都經歷過韓國軍政府時代,對權力有著天然的警惕,所以,他們的電影充斥著對掌權者的不信任……最開始是因為《殺人回憶》引發的一類模仿者,《孩子們》、《那家夥的聲音》、《追擊者》……

後來,《熔爐》出現了,徹底走火入魔!貧富差距、制度腐化、官商勾結之類的元素盡情展示!”

“你如果看多了韓國電影,會發現他們大多帶著一種強烈的情緒宣泄……而且,《熔爐》、《素媛》還推動了司法的修改,這個更讓韓國電影人驕傲……”

“但……我感覺韓國電影已經找到了流量密碼,現實主義+情緒宣泄……電影逐漸流水線形式……最終。”

“我們的觀眾推崇韓國電影,很正常……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現實主義連情緒宣泄都不被允許!我們的推崇更多是一種羨慕……”

陳都鈴立刻問:“那為什麽我們不搞分級制度呢?真的是因為如果采用分級制,審核電影的那幫人會喪失權力,沒法貪汙。”

“你想多了,如果可以,總局是最想搞分級的……一方面,分級後一個級別一個腐敗渠道,另一方面,暴力、色青本來就不被允許,即便分級了,一樣不被允許!”

寧昊插話:“分級本質上是資本為了推卸社會責任而轉嫁到政府、家長頭上的手段。

過去,資本創作單一產品能賣錢,但時間推移,單一產品不能刺激消費欲望了,於是創作各類產品,但這些能刺激消費欲望的產品卻會帶來社會暴力、色青等社會負面榜樣,於是提出分級,意思是:雖然我的產品給社會帶來了負面榜樣作用,但分級了,我不負任何責任,是政府、家長的責任,別擋著我掙錢。”

“……別聊了,吃東西!”

……

這個話題揭過,幾個人吃飯,沈旭東:“劣藝人封殺令這個事你們聽說了吧?”

“……聽說了。”

徐爭點頭:“我聽說好多已經拍攝完成的項目不得不換人重拍……”

寧昊:“這個事,其實真不能怨總局,我們這個圈子並沒有規範起來,明星嗑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少人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們覺得嗑藥是某種身份的象征……指望市場規範根本沒戲,當年莫少聰嗑藥,經過媒體報道,他反而更紅了,出場費漲到了50萬!”

“但影視投資者無法預見參與人員的違法行為……”

話音未落,沈旭東火了:“什麽叫無法預見?企業關鍵崗位招人都要做背景調查,簽訂必要協議後,新人才能上船。”

“演員作為公眾人物,論職業道德,在諸多行業中,應歸屬最高的一档。

投資方選角,對藝人的藝德調查尤其在是否出事這方面更應全面慎重才對。影視投資方為什麽無法預見?沒有預見,就是作為投資者嚴重失職!

以後演員合同明確添加一項責任條款,要求主要演員必須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序良俗,一旦因自身問題導致作品被封殺或下架、修改,必須承擔巨額賠償。”